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反诈课堂

给隐私加把锁给安全筑道墙

张家口日报 04版法治 2025年11月18日

“您好,您的快递丢失,需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办理理赔”“孩子学籍信息有误,请填写家庭住址和家长联系方式核对”……生活中,这类看似“贴心”的来电或信息,实则可能是骗子套取个人信息的陷阱。

随着数字化生活普及,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等隐私数据,已成骗子眼中的“香饽饽”。网警从办案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都始于个人信息泄露。给隐私加把锁,就是给安全筑道墙。

首先,要学会“选择性分享”,不随意在非官方平台填写敏感信息,路边扫码领礼品、线上问卷抽奖等活动,若要求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务必果断拒绝;社交平台发布内容前,先检查是否有暴露隐私的细节,比如给车牌、家门牌打码,不透露具体行程。

其次,给账号“设好密码盾”,重要平台(如网银、手机银行、支付软件)的密码要单独设置,避免“一套密码用到底”,同时开启指纹、人脸等生物识别验证,降低密码被盗风险;手机、电脑定期更新系统和杀毒软件,关闭不必要的A P P权限。

最后,要警惕“钓鱼陷阱”,收到陌生短信中的链接、二维码,别轻易点击或扫描;接到“客服”“工作人员”来电,即便对方能说出你的部分信息,也要通过官方渠道二次核实,比如拨打银行官方热线、登录学校官网查询,不直接相信来电者提供的联系方式。

警方提醒,保管好“三类关键信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手机短信验证码,这三类信息是骗子盗刷、诈骗的核心工具,绝不通过短信、微信等非官方渠道向他人透露;若身份证、银行卡丢失,第一时间挂失并修改关联账号密码。警惕“两类诈骗话术”:一是“紧急情况催办理”,如“账户冻结需验证”“孩子出事要打钱”,遇到此类情况先冷静,通过亲属、官方机构确认事实;“低价诱惑引上钩”,凡是要求先填信息、再付“手续费”的,均为诈骗。 (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