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融入京津冀 文化谱新篇

——我市奏响区域文化交融发展强音

张家口日报 03版要闻 2025年11月18日

京张两地少年到博物馆研学两地“同源”文化。

□翟见英

近年来,我市依托冬奥遗产与区位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探索创新举措,通过引进来激活本土文脉、走出去展示独特魅力、深联动共塑区域格局,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潮,不仅繁荣了本土文艺事业,持续讲好本地文化自信故事,还为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让京津冀文化活水滋润本土文脉

我市以开放姿态将名家名团“请进来”,把京津冀文化活水引入本土文脉,深度交融,激发本土再生,实现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4年12月25日举办的纪念竹笛大师冯子存诞辰120周年暨京张文化交流活动,正是“请进来”的生动体现。来自北京的竹笛演奏家、知名音乐人与我市竹笛演奏家、竹笛教育工作者及地方文化研究学者齐聚北派竹笛大师故里张家口,在《五梆子》等曲目的笛韵中,探寻“吹破天”精神的源头。学术研讨、竹笛音乐会唤醒群体传承、创新自觉,直抵京张文化交融的初心认同,提升了张家口竹笛文化在全国文化版图中的辨识度,为区域文旅融合注入独特视听符号。

2025年10月,中国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张家口书画艺术研学基地在大境门下正式开班,作为一项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中的探索性文化成果,研学基地的核心在于“引进来”与“促活力”,通过邀请北京等地书画名家前来授课、交流与创作,将首都优质艺术资源和前沿理念引入张家口,激活本地书画艺术的创作与创新活力。研学基地一端连接北京丰富的艺术资源,一端深植于张家口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壤,有力促进了京张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是深化两地交流、共绘文化新篇的亮丽一笔。亮相的张和师生书画展,是京张艺术联结的生动实践,张和及其来自北京等地的学生深入张家口山川田野采风创作,巧妙融合冬奥元素、大境门、长城等本地文化符号与现代审美,展现了学生们在京张文化交融背景下的艺术成长。

中国煤矿文工团深入河北北方学院奏响时代强音,“圆梦工程”邀请京津艺术名家深入崇礼区乌拉哈达小学、崇礼二中等5所乡村中小学播撒美育种子;中国文联“文艺进万家”活动让传统非遗打棍与现代音乐同台生辉,京津冀艺术家与基层群众亲密互动;《艺海拾遗》民族弓弦乐专场演出中,胡琴、板胡、中胡与马头琴共鸣,成为京津冀文艺相融的生动音符。这些实践超越“送文化”表层,通过名家返乡、技艺播种等情感纽带,实现了京津冀资源的在地化深耕与转化,本地传统艺术如晋剧、二人台等在交流碰撞中获得新生视野与表达方式,提升了本地文艺创作的品质与辐射力。

打造精品向世人展现深厚文化底蕴

近年来,我市深挖地方文化富矿,以“走出去”为支点,精心锻造承载地域精神的文化精品,并通过省级、国家级平台实现裂变式传播,向世人展现奥运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

今年6月,2025“燕赵风华”河北民间文艺活态展演中,张家口专场成为现象级事件。万全打棍《右卫魂》的忠勇刚烈、宣化王河湾挎鼓的雷霆之势、蔚县秧歌的方言乡愁,连同9.9米剪纸婚服的非遗时尚探索、皮烙画《张库大道》的历史纵深等330件展品,共同构建了一个令省城观众震撼的立体文化矩阵。这场展演是张家口文化自信的集中喷发,向全省乃至全国宣传我市文艺事业发展成果。

今年8月,我市原创晋剧近代戏《老倌车》亮相河北省戏剧节并引发轰动,堪称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之作。它以张库大道商旅传奇为基,巧妙融入晋剧、蒙古长调与呼麦,创新的舞台语汇与深沉的家国情怀征服了省城观众,成为宣传张家口历史文脉的又一张亮丽名片,更为京津冀文艺协同如何在尊重传统底色基础上打造时代精品提供了重要启示。

蔚县剪纸焕发时代生机,是我市非遗主动“走出去”拥抱高平台的典范。蔚县剪纸积极参与京津冀非遗联展、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剪纸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与北京、天津的文化机构、高校、设计团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展示精湛技艺的同时,更通过与同行的深度交流切磋,在设计理念、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革新,融入现代美学元素,探索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开发多元文创产品,这张承载着张垣风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名片”,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创新姿态,实现从传统工艺到时代艺术的蝶变。

不仅剪纸,近年来我市非遗文化整体呈现“走出去”的活跃态势,积极融入京津冀文化交融发展大潮。蔚县打树花、康保二人台、晋剧、莜面制作技艺等数十个代表性项目,近年来频繁亮相京津冀非遗联展、北京园博会、全国性博览会等高端平台。非遗传承人主动与京津冀高校、研究机构、文化团体建立联系,通过联合展演、学术研讨、创作交流等活动,不断创新形式、精进技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使其成为讲好本地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实现了从地方标识到区域共享符号的升级,提升了我市文化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

2025年4月,刘存根散文新著《放逐一叶扁舟》北京分享会举办,成为张家口地域文化魅力主动向外辐射、积极融入首都文化圈层的生动实践。这部作品承载着张家口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文化视角,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国家级殿堂,北京文艺评论界给予了高度聚焦与深度解读,这不仅是对刘存根个人创作的肯定,更是对张家口文化资源禀赋和创作活力的认可。分享会架设的不仅是一部作品的推介平台,更是一条将张家口的历史文脉、当代思考与首都文艺评论前沿紧密相连的交流通道,有力印证了京张两地文化交流正朝着更频繁、更深入的机制化方向蓬勃发展。

“长城两边是故乡”“新时代十年巨变”“大好河山”等跨省市摄影联展,以镜头为笔、影像为媒,联合京冀蒙等地共同绘制区域文化盛景。张家口本地的壮丽山河、冬奥风采、历史人文藉由这些影像走向更广阔视野,也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叙事资源。

深度联动融入京津冀文化发展大局

我市突破地域壁垒,主动融入京津冀文化发展大局,编织起多层次、常态化的区域文艺合作网络,探索出一条构建京津冀文化交融发展的有效路径。

今年10月京张两地图书馆共建的“轨迹之旅·薪火相传”研学品牌,是机制创新的结晶。两地少年在妫河畔解读两地“同源”文化,在工业文化公园触摸京张铁路的历史钢轨,于詹天佑像前共诵“各出所学”,指尖相触拼装火车模型的瞬间,历史记忆完成了向情感共同体的升华,为区域文化交融发展提供了深沉、持久的动力源泉。

京张两地文联定期互商冬奥遗产利用,京冀蒙摄影联展固化年度轮办机制,“强基工程”确保省级资源直达乡村舞台——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品牌共育的机制化联动,张家口与京津冀共同培育了充满活力的区域文艺生态,有力推动了后奥运经济由单纯的“冰雪热”向更具内涵和可持续性的“文化热”辐射。

张家口的文化实践,是立足本土、联动区域、面向未来的时代叙事。我市将继续依托深厚历史底蕴,传承鲜活民间艺术,激扬奋进时代精神,让张垣文化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