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坝下区域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张家口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析(一)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作品 2025年09月24日

陶宗冶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张家口考古不断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一系列考古文化遗存的发现,使学界开始对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后此地区诸多考古学文化的产生、互动和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探索张家口地区史前文明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七里河文化;雪山一期文化;冀西北龙山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划分史前不同时空与不同文化的理论依据,而不同时空和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相互往来又构成了不同的考古文化体系。分析不同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器物,如陶器的来源和去向,是研究考古学文化构成和不同文化体系之间交流、融合以及发展的主要方法。张家口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一系列考古文化遗存的发现,为学界对张家口旧石器时代晚期前后考古学文化的产生、流动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张家口区域考古文化系列

根据碳14测定,张家口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14000万年前,止于距今4000年前。依据文化体系的差异,张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存可以分为坝上和坝下两个不同的区域。

(一)张家口坝下区域考古文化系列

以时间和考古学文化差异为基准,张家口坝下区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距今14000年至8772年前。这一阶段的阳原泥河湾于家沟遗址,是张家口地区发现年代超万年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出土的细石器和少量手制且颜色黄褐、灰褐的夹砂平底罐残片,是张家口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于家沟之后,在阳原姜家梁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8772年前后的房屋。房屋的主人依然以刮削器、石叶、石片等细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但同时出现了磨制石器。姜家梁人的陶器颜色灰褐,烧制火候低,夹砂陶中除了夹砂新增加了添加蚌屑或云母的陶器,能分辨的器物种类有平底罐和盆。

第二阶段:距今7000至5000年前。这时期来自中原地区的后岗一期文化与庙底沟文化,带着它们特有的红顶彩陶钵、彩陶盆和小口尖底瓶分别沿太行山西路及汾河流域北上进入桑干河,并一度成为张家口桑干河流域史前文明的主人。考古发现,其中庙底沟文化并未止步于桑干河,而是在距今5000年前越过燕山进入到赤城白河流域,与这里的原生著民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其它彩陶文化的七里河文化。七里河文化陶器以双耳罐、小口直领罐和盆、彩陶盆及彩陶罐为陶器基本组合。夹砂陶中仍保留了姜家梁时期添加蚌屑或云母的传统,器物种类也更加丰富。同姜家梁人相比,七里河文化生存空间更加广阔,在蔚县三关、阳原周家山、宣化二道沟、宣化贾家营、宣化郑家沟“积石塚”以及崇礼邓槽沟梁都发现了他们的足迹。

第三阶段:距今5000年前后。张家口又成为雪山一期文化人群的活动区域。在蔚县三关、赤城七里河、宣化郑家沟、阳原姜家梁墓地和涿鹿煤沟梁遗址先后发现了雪山一期文化遗存,雪山一期文化陶器除了七里河文化中常见的罐、盆和钵以外,还新增了小口双耳壶、大口罐与细柄豆等新的器类,陶器体量也明显增大。考古发现,在阳原姜家梁墓地,75号墓里雪山一期文化的陶钵、彩绘陶盆和红山文化的“玦形玉龙”共存;赤城七里河、宣化郑家沟出土的遗物中也发现“玦形玉龙”与七里河文化、雪山一期文化的陶器或陶片共存。它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红山文化中以玉器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信仰曾传播到张家口,它和当地七里河文化、雪山一期文化的先民相遇相融,红山文化以“积石墓”,“积石冢”为代表的祭祀形式也被当地先民所接受,但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自身文化特色。

第四阶段:距今4000年前后。张家口史前文明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原因是山西晋中盆地杏花文化北迁至冀西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在迁徙过程中,杏花文化带着具有晋中盆地陶器体系特征的灰陶三足鬲、三足斝、罐、盆、壶以及三足瓮等新的器类,沿汾河、桑干河北上,在桑干河和洋河流域留下了他们迁徙和定居的足迹。新的文化元素强烈冲击着这里原有的雪山一期文化,使雪山一期文化迅速走向衰落。此后不久,冀西北龙山文化逐渐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张家口史前文明的主人。

庙底沟文化彩陶盆(蔚县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