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坚守戏曲本体 拓展舞台样式

——导演董丽萍谈晋剧近代戏《老倌车》的舞台美学(上)

张家口日报 06版长城·文化 2025年09月24日

董丽萍近照

编者按:在第十二届河北省戏剧节舞台上,由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匠心打造的大型晋剧近代戏《老倌车》,凭借浓郁的地域特色、创新的艺术表达和精湛的舞台呈现,成为本届戏剧节彰显地方独特文化、传递张家口精神的亮眼名片。

舞台上,沧桑的牛车、粗犷的蒙调呼麦、商队汉子的风霜装束,无不凸显张家口作为“陆路商埠”的厚重历史,晋剧唱腔与二人台、蒙古族长调、呼麦等艺术形式结合,既保留了晋剧的韵味,又创新性地植入了地域文化元素,使《老倌车》成为张家口文化自信的典范之作。本期我们邀请该剧导演董丽萍和大家一起聊聊晋剧近代戏《老倌车》的舞台美学。

本报记者 郝莹玉

大型晋剧近代戏《老倌车》是我国戏曲舞台上第一次反映草原老倌车人故事的作品。该剧以百年张库大道为叙事蓝本,生动演绎了张家口先辈以血肉之躯开拓国际商道的传奇故事。

该剧由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常文鹏担任出品人,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杜忠和优秀青年剧作家杜冬雁共同编剧,国家一级演员、导演董丽萍担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吴同担任音乐唱腔设计。

剧情梗概:清末民初,张家口老倌车队领房人韩尚礼为打通因匪患中断的草原商道,带领车队与悍匪殊死搏斗身负重伤,危急关头,他的同乡恋人、草原车马店女老板红霞挺身而出,大义救难,最终使车队货物平安抵达俄城恰克图。然而,返程途中韩尚礼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红霞扶灵回乡,在韩母为二人布置的喜堂上,唱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生死恋歌……

人物名片:董丽萍,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传承人。主演作品:《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春草闯堂》《三请樊梨花》《汉宫秋月》等,多次荣获河北省戏剧节表演一等奖;导演作品:《合符釜山》《少年董存瑞》《魂系京张——詹天佑》《雪如意》等,获河北省戏剧节优秀导演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荣誉。

记者:作为大型近代剧《老倌车》的导演,您始终遵循着怎样的创作理念使这部戏展现出了戏曲舞台样式的新意?

董丽萍:从最初的导演构思到最终的舞台呈现,我努力遵循戏曲守正创新的最高目标,坚守戏曲本体,拓展舞台样式张力,要求主创人员包括音乐唱腔设计、舞美、灯、服、道、效、造,力求全方位多样性向心力创造,也就是共同追求“各自奔放又相互兼容”的创作理念,使这部戏达到多点“爆彩”又不“抢戏”的完美呈现,展现出了戏曲舞台样式的新意。

记者:商道的年轮沧桑真实又艺术地展现在舞台上,如何做到人与牛、歌与舞浑然一体?

董丽萍:一辆牛车斜铺于舞台中央,舞台两侧的车轮仿佛碾压出道道车辙,讲述着商道上的人们年复一年的辛酸史,他们经历着严寒酷暑、生离死别,遭受着豺狼猛兽的袭击,土匪杆子的掠抢豪夺,他们将一个个商道故事化为史诗。

商道的汉子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冒死踏上三年未开通的张家口通往恰克图的商道。“出拔子”前的“拜牛”仪式,使整个舞台充满庄严且赋有古商道雄风的仪式感。这一段的舞台呈现以雄壮豪放为主要表现形式,由演员扎素靠呈现的“牛车”,形式独特舞台气势恢弘,人与牛的戏曲程式化形体设计惟妙惟肖。随着浑厚的男声伴唱“车轮儿铿锵,牛铃儿叮当……鲜血和生命铸造起张家口旱码头百年辉煌”歌与舞浑然一体荡气回肠。

记者:商道上“匪患”“狼患”“天灾”一路伴随着老倌车队,哪些细节是为营造出舞台效果而设计的?

董丽萍:“土匪来了”这一段戏表现了韩尚礼的机智果敢侠肝义胆,戏曲讲究“无技不成戏”,“开打”“翻跟头”是戏曲的武技,在戏里有精彩呈现,虽然舞台坡度设计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难度,同时也考验了演员们的舞台功力。这里运用二十多把铁铃铛同时舞动,形成庞大阵势来完成戏曲“虚拟”的战狼舞台效果。

韩尚礼坚守承诺带伤交货后,返程张家口时伤情加重生命定格在大境门前。这时,舞台上的牛车分解为前后两部分,随着灯光声效,音乐渐强,舞台后半部分缓缓向前……韩尚礼“我看到了长城大境门——”一声呼喊音乐戛然而止,红霞撕心裂肺的一声“二哥——”,天降鹅毛大雪,随之女声伴唱“千里商道千里爱,千里牛铃千里——”韩尚礼站立逝去……剧情达到高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