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烈士张吉明
张吉明(又名张雄华),1918年生于河北蔚县代王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1926年,军阀混战、匪患横行,父亲为让他不误前程,省吃俭用送他入代王城后寺小学读书,盼他知书达理、有所作为。
1930年后,西合营师范学校的学生运动波及全县,正在代王城联小高级班就读的张吉明深受触动,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旧礼教产生怀疑,对反动统治下的社会不公渐生痛恨。恰在此时,因学潮被开除的西合营师范学生陈敬先到代王城联小任教,张吉明从其授课中接触马列主义,常与同学刘一鸣课后听他讲苏联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形势,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
陈敬先还向学生推荐蔚县图书馆的进步书刊,张吉明每周末约阮泊生、刘一鸣徒步四十余里到县城借书。鲁迅的杂文、郭沫若等人的普罗文学,如春雨般滋润他的心田。他刻苦钻研、虚心求教,愈发坚信“唯有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唯有中国共产党能救民众于水火”。
共产党员、县城联小教师杨洪甫常与陈敬先联络。一次代王城联小演讲会上,张吉明以“饭碗问题”为题,慷慨抨击黑暗统治,赢得杨洪甫与同学们的赞扬。此后,他与阮泊生、刘一鸣发起反对校长孙万令(地主兼资本家)的活动,两次赴县教育局请愿,虽因“官官相护”未果,却锤炼了斗争勇气。
1933年下半年,张吉明考入西合营师范学校。彼时校内已秘密建立党团组织,他不仅学习革命理论、接触进步师生,还与韩直飞、张敬先等校外散发革命传单,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因参与反对学校乱收伙食费的学潮,他被开除,回到代王城后仍坚持农村革命宣传。
1936年,张吉明考入宣化师范短期师资班。“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他无心学业返家。同年10月,杨成武率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光复蔚县,他与刘一鸣、阮泊生赴县城投身抗日,被分配到东三区桃花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不久,日军重兵反扑,因敌我悬殊,我军与抗日政府撤离,张吉明未能随行,遂以修理车子铺为掩护,坚持地下斗争、联络失散同志。
后来,县抗日政府在南山重建,张吉明按县委指示,在代王城伪组织、伪自卫队中开展瓦解工作,借赶集之机侦察敌情,并协助八路军在西北江公路伏击日伪军。
1939年春,他察觉伪自卫队长宋子滨倒向敌人,便带两名醒悟的队员上了南山,先后任县基干自卫队指导员、县游击大队政委,常率队袭击敌据点。
长期艰苦斗争中,张吉明患上伤寒,到大水门头岳父家休养。1940年秋,他拖着未愈的身体,带十几名战士插入蔚县西北山开辟根据地。当地土匪胡锡候部设伏突袭,他指挥战士突围时腿部受伤,藏身土洞不幸被捕。胡锡候欲将他作为投敌“见面礼”,张吉明宁死不从、痛骂敌人,最终被残忍杀害,头颅还被挂在代王城西门示众,年仅21岁。
(蔚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