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949年-1994年

数字记录张家口45载发展史

张家口日报 08版特刊 2025年08月19日

从1949到1995,塞外山城张家口在自力更生的熔炉里锻造工业筋骨,于广袤沃土上谱写丰收华章,不仅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石,更熔铸成“奋发图强”的永恒精神基因。

工业熔炉里的重生之火

“一五”期间,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除宣化钢铁公司外,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张家口探矿机械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相继落地,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煤炭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工业总产值1952年达到9502万元,是1949年的3.5倍,到1957年达24265万元,更是1949年的9倍。虽经过“文革”,但张家口的脚步不停,199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55.35亿元,已逐步形成机电、钢铁、黄金、化工、医药、卷烟、建材、煤炭、电力等强项工业体系,并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和名优产品。长城干白葡萄酒等13项产品获国优产品称号。有包括“钟楼”啤酒、“云泉”洗衣粉、“五环”运动鞋、“老龙潭”沙城老窖等16个产品被认定为河北省名牌产品。

田野上的丰收序曲

1952年,农林牧副渔五业产值达19676万元,较1949年增长80%;1957年,总播种面积达1534万亩,粮食总产跃升至142199万斤。广袤土地上,432902头大牲畜(马、牛、驴、骡、骆驼)昂首,274350头生猪存栏,草原上932207只羊成群如白云流动,丰富的农林渔牧产品通过供销社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1973年,崔文生培育出国内外第一个谷子高度雄性两系不育系“蒜系28”及其两系杂交种“蒜系28·张农10号”。1989年,育成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该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居国内先进水平。1991年,崔文生首创“谷子综合动态基因库”育种法,通过省内外专家鉴定,属于国际领先水平。

到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达到31.6亿元。农林牧各业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已初步形成粮食、果品、错季蔬菜、畜禽养殖、玉米制种、马玲薯、水产、蜂业、烤烟、制糖、花卉等有县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建成了包括杂交玉米制种、马铃种薯和商品薯生产、蔬菜生产、杂粮杂豆、亚麻、花卉、林果生产、畜牧等农林牧生产基地。

城市脉络的舒展延伸

1955年的夏天,丰沙铁路(丰台—沙城)建成,全长106公里,成为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也是京津冀地区首条干线铁路,解决了京张铁路关沟段的运输瓶颈。当年,全市1527千米的公路网如蛛网般铺开,连接起各县乡镇,48座桥梁横跨洋河、桑干河等河流,结束了“隔河如隔山”的历史。1967年,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铁路通车,结束了塞北农牧区“运输靠骆驼”的历史。1981年,京张公路改建完成,成为晋冀蒙物资流通的“黄金通道”。

1954年11月9日,张家口百货大楼建成,次年1月25日盛大开业;12月19日,张家口中学唯一的大型集合场所——张家口中学大礼堂落成,到1957年,全市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达21万多平方米,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2275万元。

工业兴盛、农业发达、文教繁荣的塞北明珠,以城市年轮里的奋斗故事,在一代代张家口人心中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