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医”心为患护苍生 精业笃行谱新篇

——写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祝2025年中国医师节总结暨表彰大会举办之际

张家口日报 06版特刊 2025年08月19日

他们,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2025年8月19日,广大医务工作者再次迎来自己的专属节日——中国医师节。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广袤的京西北大地上,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一附院)内同步传来一曲动人的生命赞歌!

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红医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弘扬崇高职业精神,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服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医德高尚、技术优良的医务工作者队伍,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前夕,一附院举办庆祝2025年中国医师节总结暨表彰大会,回望光辉历史、传承医德医风、展示发展力量。

近年来,作为域内唯一省属三甲医院以及医疗行业“龙头”,一附院在专科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三级重点专科梯队持续壮大,新增4个专科获批成为河北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静脉血栓栓塞症(V T E)评估率达90%以上。广大医务工作者立足本职工作,着眼高质量发展,正以初心为笔、使命为墨,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长卷上续写着属于张垣大地的白衣传奇!

●医德为本

筑牢发展根基,践行医者初心

回顾一附院的发展历程,仁心为炬,医者的温度,在每一次无畏选择中闪光。

冬奥赛场旁,医师们顶着寒风苦练滑雪救援,只为守护运动员的生命线;发热门诊里,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无声诉说着48小时连轴转的坚守;泥泞山路上,对口支援医师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最终化为老乡那句最朴实的“谢谢医生”……这份医者温度还体现在对临终患者的安宁疗护、对贫困患者的倾力救助、深入社区的每一次健康宣讲。希波克拉底誓言中“为病家谋幸福”的初心,是融入血脉的信仰。

自2024年以来,一附院继续秉承医德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持续强化基层诊疗、深化人文关怀内涵——

深化基层帮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2024年至今年上半年,先后派出56名业务骨干前往5家县级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工作。在帮扶期间,这些骨干累计接诊门、急诊患者6500余人次,住院患者2300余人次、开展手术340余台、会诊近1200人次、培训县医院医务人员1600余人。他们还积极协助康保、蔚县、赤城、张北等县区医疗机构开展各类新技术近20项,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更多百姓。

强化临终关怀,守护患者生命尊严。作为河北省首批安宁疗护培训基地,一附院持续加大安宁疗护中心建设力度,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与医疗需求挑战。修订《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管理制度》,对涉及开具死亡证明的重点科室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的同时,对近十年数据开展全面自查,确保资质有效、流程规范、文件安全。

优化伦理审查,促进制度规范升级。一附院不断完善医院医学伦理审查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修订《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章程》,召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换届培训暨培训会,全年审查临床科研项目近300项,实现京津冀伦理审查互认。2025年以来,进一步规范审查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200余项,持续落实京津冀互认机制,为患者及医院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推进公益筛查,做好综合服务保障。一附院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承担并超额完成省项目办2024年张家口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定点筛查任务,调查问卷完成率150%,临床筛查完成率115%,惠及838名高危人群,为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荣获“河北省2024年度癌症筛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医术为翼

深耕技术创新,赋能专科发展

历数一附院过往的辉煌成就,匠心为刃,医术的突破,在无数个日夜攻关中铸就。

围绕核心制度有效落地,深入科室督导疑难病例讨论、三级医师查房等制度执行,细化100余条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细则。从严格把控平均住院日到确保手术安全核查,从提高临床路径入组率到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率,从积极成立多学科协作组到成功建成全国防治中心……每一项成绩的取得、每一次技术创新的背后,都凝聚着一附院医务工作者对“救死扶伤”信念的执着坚守。

自2024年以来,一附院坚持以学科实力与技术革新双轮驱动,全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去年3月至今,医院先后新增神经外科、麻醉科、急诊科、病理科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以及口腔科、小儿外科、心血管外科3个省级培育专科,获批3个省级中医优势科室。2025年上半年,又新增消化内科、医学影像部、医学检验科3个专科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目前,医院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由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单位;10个河北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单位;44个张家口市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国家级中西医“旗舰”科室建设项目;5个省级中医优势科室创建单位构成的优势专科发展体系。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技术创新是突破瓶颈的“关键利器”。一附院从重新修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到调整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组织结构,从成功举办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会议,到动态评估医生个人技术层级,医疗技术管理的进一步强化,有力推动了一大批新技术的诞生——张家口首例“试管婴儿”的啼哭,是生殖医学中心团队攀登医学高峰的里程碑;137次罕见病多学科联合门诊(MD T),架起从北京协和远程学习到本地精准施治的桥梁,让“罕见”不再“难见”。推进“全院一张床”政策,动态调整床位资源;深度剖析患者安全目标,下发《危重患者抢救全院全员响应制度》;进一步加强创伤、高危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中心建设,召开“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护航京西北母婴安全”等学术活动,进一步加强创伤、高危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最大限度满足更多患者就诊需求。胸痛中心上演“生死时速”,高级卒中中心诠释“精准救治”,创伤中心畅通“双向转诊”,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实现“全程护航”,多中心协同织就区域生命保障网络。

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人才培养是医院长远发展的“根基”。举办第二届医疗技能比武大赛,400余人次观摩学习;跨科室组队的“实战演练”让年轻医师在比拼中成长;开展全院培训12场覆盖500余人,从核心制度到最新指南,从心肺复苏到伦理规范,用系统化培训筑牢能力之基。坚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定期督导临床一线学习最新诊疗指南,提高全院整体诊疗水平,选派优秀医务人员赴京津冀等地区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医师队伍的视野进一步拓宽、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

在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附院多项医疗技术实现跨越提升:医院高标准通过V T E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防治中心认证,V T E防治风险评估率提升到90%以上,荣获“血栓防治中心优秀单位”称号;作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单位与河北省罕见病联盟成员单位,常态化参与河北省罕见病联盟、协和医院罕见病联盟MD T学习,上报罕见病病种数量、病例数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2025年,医院还进一步推动技术管理规范化,审核通过18项新技术,完成各级手术授权982人次。心室辅助、肿瘤消融等国家限制类技术蓄势待发,为攀登“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医患同心

凝聚信任纽带,共筑生命港湾

盘点一附院的过往点滴,信任为桥,生命的回响,在每一次倾力合作中共鸣。

手术室外,家属信任的眼神,让医者不敢有丝毫懈怠。“患者至上”的理念,被细化在一条条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细则中,融入在平均住院日、手术安全核查、临床路径管理等每一个数据的提升里。

自2024年以来,一附院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以满足更多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的需求为目标,为未来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助力——

全面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一附院开展医疗质量专项提升活动,聚焦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大型医院巡查等要求,完善医疗核心制度实施细则,细化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制度的执行标准与考核要求。下发《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交接管理规定》等多个文件,对手术室实施高频次、全覆盖督导检查,构建医疗安全防控网。积极申报河北省出生证明管理优质服务单位,有序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着力提升出生证明管理服务水平;全力推动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购买端口与省级数据平台对接工作,方便群众高效办成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全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自2024年3月起,患者服务办公室聚焦医患沟通与权益保障,系统开展医疗安全及法律法规宣教工作。通过组织法律顾问与专业骨干,依托企业微信等线上平台开设专题培训,深入解读《民法典》《医师法》《信访条例》等相关法规,同时在法治医院小程序嵌入培训资源,便于全院职工随时学习提升,为规范诊疗行为、提升服务效能筑牢基础。此外,医院积极落实医疗惠民举措,精准执行医疗救助基金政策,创新推出手术意外险线上投保服务,简化流程、便捷操作,既为患者增添保障,也通过完善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夯实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以奋斗为笔,绘发展新篇。着眼未来,一附院将以推动医院持续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扬广大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以“更高”“更强”“更暖”为着力点,继续秉持“医者仁心”、追求“精益求精”,持续深化手术安全管理,筑牢围手术期安全防线;加快V T E防治规范全员覆盖,提升预防措施实施率;推动“四合理”专项检查落地,让每一次诊疗经得起考验;优化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争分夺秒守护生命,在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生命的光荣篇章!

2025年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一附院举办庆祝活动,表彰了过去一年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受表彰者纷纷表示,将把领导与患者的认可化为前行动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校准方向,为服务患者、助力医院发展持续贡献力量。以下为部分代表发言节选——

“好医生”代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胡瑞利

在我心中,“好医生”的标准从不是耀眼的成就,而是患者一句“谢谢你,我好多了”的肯定,是危难时能握住他们的手,传递“别怕,有我们在”的力量。

自穿上白大褂那天起,我便深知“医生”二字的分量——它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生命与健康的托付。这些年,我见过凌晨急诊室的灯火,听过患者康复后释然的笑声,也在面对疑难杂症时,和团队熬过无数不眠之夜。其实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并肩作战的同事,是我们在手术台、诊室里相互支撑;属于信任我的患者,是你们的理解与配合,让治疗有了温度;更属于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是他们的包容,让我能安心奔赴每一个需要我的时刻。

未来,这份荣誉会成为我的动力,提醒我始终保持对医学的敬畏、对患者的赤诚,和所有医务工作者一起,在守护健康的路上步履不停。

心肺复苏考核优秀代表:手术室 李玥熠

心肺复苏,看似基础却关乎生死,是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每一次准确有力的按压,每一次规范无误的操作,都是在与死神赛跑,为患者抢夺生的希望。它不仅是一套操作流程,更是医者仁心的直接体现。“黄金4分钟”的定律时刻提醒我们,极短时间内的有效施救,是患者能否存活的关键。我们必须反复练习、烂熟于心,才能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精准施救。

作为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患者的信任与生命重托。每一项技能,无论大小,都需精益求精,因为它可能在某个瞬间发挥关键作用。作为手术室护士,我们的职责不仅是精湛的技术操作,更要传递温暖的关怀。

以此次获奖为新起点,我将继续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磨砺前行,把更精湛的技艺、更温暖的关怀融入日常,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5年医路领航进步奖代表:胸心外科 何庚戌

1995年1月,我走进胸心外科的大门,至今已整整30年。每当修复好的心脏在手中重新跳动,每当看到破碎的血管修复后术野洁净,看到患者顺利康复出院,那种美好无与伦比。

治病救人远不止表面的光鲜,它背后是扎实的知识、熟练的技巧、敏锐的应变能力,更承载着责任、使命、担当,也伴随着压力、挫折与失败。对每个医生而言,如何在工作中坚守初心至关重要。我想,医生应专心致志提升临床诊断水平,下功夫精进手术技术、提高成功率,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精品,不负职责使命;更应怀着慈悲之心对待每位患者,急病患所急,结合病情、家庭经济条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节省费用,合理检查、使用耗材与药物,既减轻患者负担,也节约医疗资源,救治更多人。

科普先进个人代表:妇科 王慧

行医十余载,我最常听到患者说“医生,我不懂”,语气里藏着疑惑、焦虑,甚至愤怒。而现实是,每位医生门诊时间有限、接诊人数有限,所以“三分医疗,七分科普”,守护大众健康离不开医学科普。

若医学科普能像“防火防盗”一样深入人心,不知能减少多少人间悲剧。在这个网络快餐时代,如何让科普更吸引人?我们团队在头脑风暴中碰撞灵感,在创作中绽放光彩,也让忙于临床的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挖掘出自身潜能——原来科普与我们是双向奔赴。希望通过传播正确的医学知识,为大众健康尽一份力。

2025年度病历优秀书写者代表:眼科 温登慧

从校园到职场,从书本到临床,弹指间我已成为一附院一员近4年。这4年,我在学习中提升医学素养,积极学习前沿知识、救治患者;在工作中学会与同事协作、与患者沟通。

作为住院医师,日常工作既一成不变又充满挑战:不变的是每位患者都遵循临床指南及上级医师指导完成诊疗,挑战的是会遇到书本之外的疑难病例,见证相同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多样转归。

病历书写不同于文学创作,它有严格的格式与用词规范。一份优质病历不仅能完整呈现患者的诊疗过程,更能“言之有物”,为医生成长和未来治疗提供参考。未来,我将继续践行医学生誓言,努力成为更优秀的医生!

2025年度卓越质量管理奖代表:普通外三科 崔大鹏

“年度卓越质量管理奖”是对我过去辛勤耕耘、锐意进取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持续进步的鞭策。

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属于肝胆外科每一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是大家在手术台彻夜奋战,在病房严谨管理,在学习中孜孜不倦,共同铸就了今天的成绩。这份荣誉也归功于医院提供的优质平台与强大支撑。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肝胆外科全体同仁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珍惜荣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更精湛的技术、更科学的管理,为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全部力量!

医疗质量提升优秀科室代表:输血管理科 马科

“医疗质量提升优秀科室”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输血安全”最有力的见证。

输血科的工作或许不像临床科室那样直接倾听患者心声,但每一份血液的流转都连着生命的脉动。从血液入库时的严格核对,到血型鉴定时的反复校验;从交叉配血时的标准化操作,到特殊血型患者的紧急协调;从输血不良反应的快速溯源,到临床用血的科学评估……我们的每一个流程、每一次操作,都在为患者安全“站岗”。哪怕0.1%的疏漏,都可能让生命防线出现缺口。这份敬畏,让我们始终把“精准”刻在流程里,把“责任”融进细节中。

输血科将永远做生命的“输血者”、安全的“守护者”。站在新起点,我们将继续深耕技术,探索更精准的检测方法与更高效的用血方案;持续优化服务,让临床用血更便捷、患者用血更安心;加强多学科联动,推动“科学合理用血”理念落地,让每一滴血液都发挥最大价值,为医院发展、患者安康倾尽所能!

本版撰稿:胡程利 吕利雅

摄 影:唐思萌

美 编:胡 洁

校 对:曹泽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