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家口日报阅报栏:圆了一座城的“精神之约”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8月19日

齐东升

清晨的阳光洒在街头的《张家口日报》阅报栏上,玻璃面板反射着微光,几位老人正凑在栏前认真读报,指尖偶尔划过感兴趣的标题。

每当站在《张家口日报》阅报栏前,认真阅读当日报纸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张家口日报社记者王瑾涧采访我的情景。那还得从2010年元月说起,在“我为张家口发展献一策”人民建议征集活动中,我提出的建议“在市区主要街道两旁增设阅报栏”荣获了三等奖。不久后,2010年2月25日《张家口晚报》“今日视点”专栏,记者王瑾涧整版报道了这件事,标题“期待公共阅报栏的归来”和配图“阅报栏前总是围满了人”。让我真切感受到:这份关于“精神窗口”的期待,早已藏在许多市民心里。

作为提供精神食粮的公共阅报栏,是方便市民,提供各种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关心时事政治的重要渠道和窗口。现代化阅报栏,宣传展示公民道德、文明礼仪等内容,使之成为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的新风尚,是提高市民创建文明城市积极性的公益文化平台;是市民掌握政策法律,学习科技知识,了解市场信息的好地方;它也是外地人初到张家口时,通过本地报纸了解城市的第一个窗口。在公园绿荫下、繁华街道的醒目位置,小小的阅报栏日复一日地传递着国家大事、方针政策,也刊载着诗歌散文的温情、民生故事的烟火气,成了传播文明、连接民心的“城市文化驿站”。

阅报栏前的读者多数是中老年人、退休职工,而且读者群相对比较固定,读报的人几乎天天要读,而且时间也较长。每年中高考消息比较受关注,尤其是中高考前后,报纸上的有关消息特别受关注,期间阅报栏前的读者也一下子人数倍增。专刊版面的诗歌、散文、记叙文等文艺性作品、政策性的信息、连载的小说、涉及民生的问题、故事性较强的新闻事件等,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

特别是看到我自己撰写的诗歌、对联、散文,或是自己所辅导的中小学生的文章在《张家口日报》或《张家口晚报》发表时,那份笔尖耕耘后的成就感便格外真切。

今年,我们迎来了特殊的年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张家口第一次解放80周年,亦是《张家口日报》创刊80周年。80载风雨兼程,80载砥砺奋进,《张家口日报》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休戚与共,记载着张家口的沧桑巨变,见证着这座繁荣、美丽、文明城市的发展与进步。而阅报栏作为报纸与市民最亲近的“纽带”,也见证着这份坚守——它让党的声音走进寻常巷陌,让知识养分滋养市井生活,让文明新风融入日常点滴。

如今,街头的阅报栏早已不是当年的“期待”,而是触手可及的“陪伴”。从一份建议被采纳,到满城阅报栏成为风景,再到报纸与城市共赴80载之约,我心中的那个梦早已圆满。我爱阅报栏前的人间烟火,爱报纸里的城市温度,更爱这份由文字与坚守编织的、属于张家口的精神约定。

(作者系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