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烽火硝烟筑丰碑:

张家口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张家口日报 08版专版 2025年08月18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铁蹄迅速践踏华北大地。8月,张家口沦陷。这座扼守华北与蒙疆咽喉的重镇,沦为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统治中心。在日伪的残酷统治下,物资被掠、劳工被强征。更甚者,为隔绝民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日军在抗日根据地周边实施“三光政策”,制造大片无人区,烧毁村庄、屠杀村民,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张家口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压迫愈深,反抗愈烈。张家口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燃起抗日烽火,相继创立了平北、平西、察南等抗日根据地,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国抗战的整体布局提供了关键支撑。

蔚县南山抗日根据地是张家口地区开辟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1938年在南山王喜洞建立。蔚县大南山东西长100公里、南北纵深30公里,地势险恶、环境偏僻,成为天然的抗日屏障。南山根据地的建立让日军视为心腹大患,不断发动偷袭,著名的飞狐峪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平西抗日根据地位于北平(今北京)以西,平绥铁路以南、平汉铁路西北,涵盖宛平、房山、涞水三县的大部以及良乡、昌平、涿鹿、蔚县、宣化、涿鹿、怀来、怀安、阳原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1938年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挺进平西以来,抗日武装接连取得胜利,先后攻克怀来的矾山堡、蔚县的桃花堡和涞水的金水口等日军据点,极大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斗志。同时,抗日政权建设迅速展开,在涿鹿县谢家堡建立宣(化)涿(鹿)怀(来)联合县,并相继建立房(山)良(乡)涞(水)涿(县)和昌(平)宛(平)联合县,进一步巩固了抗日力量。

平北地区地处北平、张家口、承德三角地带,战略位置极为关键。1938年夏,八路军第四纵队深入冀东、平北作战,连克昌平、赤城等县城,揭开了开辟根据地的序幕。1940年初,冀热察挺进军在萧克司令员指挥下,于张家口以东,滦平北山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同年1月,中共冀热察区党委成立平北工作委员会和军分区,先在昌平发动群众,后转移至海陀山区,逐步拓展根据地范围。到1941年3月,平北已建立昌延、龙赤、丰滦密、龙延怀、龙崇赤等5个联合县,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成功牵制了伪“蒙疆”“满洲”及华北地区的大量日军主力。1943年,根据地扩展至7个联合县,抗日武装频繁在崇礼、宣化及张家口周边打击敌军,配合地方政权建设。

1944年,为迎接抗战的最后胜利,党从平北、平西抽调力量开辟察南、察北根据地。军民协同向敌占区主动出击,拔除多个据点,消灭大量日伪军,为后续收复张家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5年8月,八路军冀察军区部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一举光复张家口,成为全国首个从日军手中解放的省会城市。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终于迎来新生。

硝烟散尽,精神永在。如今,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南梁战斗纪念碑等红色地标,静静矗立在张家口的山川间,诉说着那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历史。回溯峥嵘岁月,根据地军民以血肉之躯谱写的英雄壮歌,至今仍在燕赵大地回荡。张家口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岁月,早已融入民族精神血脉,成为砥砺后人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在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新时代的建设者正以同样的坚韧与担当,书写着属于一个时代的发展新篇章,让英雄的故事在传承中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