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身边好人
五十二年守艺育人
![]() |
|
本报记者 赵娜
【人物名片】
司珍: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2025年入选“河北好人榜”
锣鼓声响起,蔚县秧歌剧熟悉的唱腔回荡在蔚县市民广场。
戏台上,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员正在表演传统剧目《杨门女将》,一招一式充满力量和韵味;台下,观众聚精会神,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不时为演员鼓掌叫好。
后台,一个清瘦高挑、头发花白的男子跟着演职人员忙前忙后,一会儿帮着换装,一会儿帮着补妆,一会儿整理道具,这个人就是司珍——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
司珍今年62岁,10岁加入蔚县晋剧团,即如今的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已从事戏曲事业52年。
1993年,传统戏曲进入发展瓶颈期。司珍临危受命,被选为团长。他坚守“学艺先学德,作艺先做人”的原则,带领着为数不多的演职人员,改良剧目,创新表演形式,开拓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逐步赢得了观众认可。
蔚县秧歌剧,是中国北方早期梆子腔剧种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戏曲行业面临演员梯队“青黄不接”的困境,传承后继乏人,吸纳、培养年轻演员迫在眉睫,成为压在司珍心上的头等大事。
一次,司珍将蔚县秧歌剧传承面临的困境,汇报给了县委、县政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下,2018年在蔚县职教中心开设了第一届“戏曲表演专班”,从农村困难家庭中招收了45名热爱戏曲艺术的青少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建萍、田维忠、耿顺、耿建国等担任兼职老师,从基本功训练,如腰腿顶到练声、唱腔、身段、把子、毯子功等方面,逐一展开对学生系统的训练,在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批学生取得了明显进步。
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后,蔚县晋剧团正式更名为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此后,为进一步培养新生力量,司珍开始推动与蔚县职教中心的合作办学模式,每三年招生一次。“戏曲表演专班”的设立,缓解了行业低迷时期的招生难题,同时,也部分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023年,司珍又请来了省京艺术研究院老师杨向国排练《杨门女将》。在排练过程中,杨向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案,通过“以功带戏”,既练习剧种所需技巧,又提升了演员的基本功水平。
工作上,司珍严格要求,生活中,他是一位温暖的大家长。团里同事家中有婚丧嫁娶事宜时,他必定到场,帮着忙前忙后;遇到有同事生病或家庭遭遇困难,他会第一时间组织募捐,用实际行动给予帮助。他总是用最朴素真诚的方式,温暖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正因如此,团队才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一心的精神。
目前,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拥有90名演职人员,平均年龄35岁,是我市规模较大的剧团之一,肩负着国家级非遗蔚县秧歌和省级非遗蔚县晋剧两个剧种的传承任务。演出剧目达上百台,包括《天女与战神》《代国情》《雷锋》《剪纸谣》《魏象枢》等大型原创剧目。其中《天女与战神》《代国情》《魏象枢》先后登上北京舞台,《魏象枢》曾在央视11频道播出。
今年,两部蔚县秧歌剧《扈家庄》《失子惊疯》还入选了全国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移植剧目《劈山救母》也收到了良好反响。
如今,再看蔚县秧歌剧,唱腔里既有老辈传下的“土味”,又透着一股子鲜活劲儿,这是司珍用五十余载的执着,再加上一整个团队的热乎气,使戏曲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