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家口日报》:助我起飞远行的平台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8月15日

尹冬雪

每当回溯往事,首先提及的话题总是《张家口日报》。这份陪伴我近四十载的报纸,早已成为助我起飞远行的人生平台,承载着无法割舍的深情与成长印记。

那是1986年,我所在的张家口长城酿酒公司正处在“三转”(工作重心转移、企业管理转轨、经营理念转型)改革的关键期。就在此时,《张家口日报》一则“一名12岁幼童喝龙潭白酒致亡”的消息引发公司高度警觉,龙潭白酒正是当时公司的热销主打产品。张家口日报社迅速派人前来商讨“补救”措施,经反复权衡利弊,大家一致采纳了我提出的以“读者来信”回应的建议。我绞尽脑汁反复斟酌,终于以《要顾及“弦外之音”》为题成文,文中既阐明幼童致死系过量饮用所致,并非酒品本身问题,也提醒新闻媒体报道此类事件需格外谨慎,既要尊重事实,亦要避免给生产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这篇短文于次日便刊登在日报二版显要位置。虽是偶然促成的“处女作”,却如一束光照亮了我与文字结缘的道路。彼时的《张家口日报》在我心中,是神秘而神圣的“文学殿堂”,这篇铅字小文的发表,让我仿佛触碰到了殿堂的门扉,更注入了无限的信心与勇气。

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司在逆境中破冰前行,迎来了发展新态势,也为新闻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凭借多年文秘工作积淀的文字功底,在张家口日报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全力支持下,我迎来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的新闻写作“高产期”。那些日子里,怀揣文稿往返于公司与报社之间是常态,报社领导的谆谆教诲至今言犹在耳。我坚持每期日报必读,潜心研读代表性优秀作品汲取养分;多次参加日报通讯员培训班,资深记者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那时我给自己定下“三个百分之百”的目标:有价值的信息百分之百捕捉,到手的素材百分之百成文,完成的作品百分之百争取见报。密集的作品发表引起《长城文艺》杂志一位资深作家的关注,他专门来到公司,从数百篇见报文章中筛选代表作,为我编辑出版了作品专集。

如果说报社助我在职业生涯中“起飞”,那么2007年退休后,这份平台的力量仍在助我“远行”。退休后的十余年间,我先后受聘于多家单位,这些此前素不相识的部门领导,正是通过《张家口日报》上时常出现的我的文章,从“文如其人”中对我产生了解与信任。尽管常以“隔行如隔山”婉拒,但终究难却这份源于文字的认可。每到新岗位,我都将“写出好文章”作为立足之本,在挑战中不断走出“舒适区”。期间,我的写作视角逐渐延伸到社会观察、家庭感悟、人情往来等领域,先后向《张家口晚报》投递并发表了百余篇随笔散文。身边的年轻后辈对此颇为感兴趣,已将这些文章分两册汇编成书,第三册也在整理之中。

与《张家口日报》相伴的近四十载,阅读报纸早已成为我生活乃至生命的重要部分,这份情缘早已融入血脉。它不仅是记录时代的载体,更是托举我成长的平台,见证着我从文字爱好者到成熟写作者的蜕变,让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收获前行的力量。

(作者:尹冬雪,张家口长城酿酒公司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