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劲道”
![]() |
|
齐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物,铸就一方人的品性。”这话一点不假。
当我沐着塞外温情的阳光,徜徉在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美誉的蔚县暖泉镇古堡的青石上,倾听着王敏书院还未远去琅琅读书声,被这里独特的文化气质深深吸引的同时,也从这里独特的饮食习惯中品嚼出些许特别的滋味。
提到蔚县的饮食,不能不说“黄糕”。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这句流传很久、也很广的一句古俗语,是对蔚县这方百姓用出产的三种主要农作物黍子、莜麦和荞麦做成的主食间饥(两顿饭饥饿间隔的时间)程度的形象比喻。用黍子去皮后磨成黄米面,用温水和均蒸熟,一出锅就趁热烫劲儿,搋成一块,叫作“黄糕”。当把搋好的糕反转过来,光滑圆润,再抹点胡麻油,光滑圆润的热糕上顿时起了一层亮晶晶的小油泡,加上糕自身弥漫在空气中的那种甜丝丝的味道,真叫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蔚县人爱吃糕。有人说是由于它有饱腹的基本功用,也有人说是受它“色金、味甘”的吸引,可深深吸引我的却是“黄糕”那十足的“韧性”。据说,一块蒸熟、搋好的黄糕,能从门里扯到门外,铲断后,余下部分还会自功弹回盆子里。虽有些夸张,但它表现出的张力和弹性是超出常人一般的想象。
我夹起一块黄糕,学着别人的样子,沾上豆角丝、五花肉和土豆粉条烩的“沾糕菜”,吞咽着这软糯甘甜,听着饭店老板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黄糕的“劲道”的缘由。
好糕源自好粮。黍子生长周期短,对土肥要求低,生存能力极强,属于百姓保收作物。每年6月,十年九旱塞外丘陵黄土地,由于土壤中水分不足,不具备再种玉米等大田作物的条件,聪明的蔚县人就把黍子的种子播进去。从发芽破土到结穗成熟,酿就一腔软糯甘甜,仅用百天左右的时间,该是怎样一种修炼!或许这也是5000年前,涿鹿大战后,神农氏(炎帝)把黍子作为五谷种植的原因吧。
当然,好糕还得靠“搋”。俗话讲“搋似搋黄糕,越搋越筯道。”就是这个理。搋要不怕烫手,只有趁热反复搋,糕骨子里的“韧劲”才会被彻底激发出来,成为美食。如果怕烫手,不断用手沾着凉水搋,糕就“拃蔫”了。
蔚县是河北省种植黍子最多的地方,而蔚县人又是保留“吃糕”古老传统饮食习惯最多的人群。蔚县人离不开糕,尤其是男人们,他们无糕不欢,无糕不饱。他们甚至中午吃不到糕晚上也要补上。这对“糕”不舍不弃的执着劲儿,竟跟糕的“劲”极为相似。
正如黑格尔所说,地理是历史演进的重要基础,民族精神的可能性从中滋生蔓延出来。也许正是受“种黍子”“吃黄糕”传统的濡染,蔚县人自古就有着一种“劲悍侠勇而又柔韧温文”的独特气质。
唐《地理志》曾载:“自古言勇侠都皆出幽,然亦多文雅之士。”从明代英勇善战,痛击入侵朝鲜倭寇的兵部尚书郝赤,到清代不畏权贵与贪官污吏斗争的魏象枢。更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曾任洗马林守备的“奇穷子”易象南,在满清入主关内后,宁可穷困致死而不仕新朝;从小就领着弟弟讨饭的马宝玉,1937年参加八路军,成长为班长,最后带领全班战士,坚守狼牙山,舍身跳崖,成为著名抗日英雄。近、现代,蔚县人靠着这骨子里的“柔韧”和表现出的“温文”灵秀之气,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的每个角落,被周边县区的人羡称为“张家口的犹太人”。这应该是对这里的人物风情最好的褒扬。
当游历的脚步,不得不离开这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蔚萝大地,我脑海里仍不时闪现出那金灿灿、软溜溜、筋颤颤地“黄糕”。每当这时,自己的腰眼好像也有了一种莫名的“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