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跨界联动破壁垒 茶道研究开新局
——“万里茶道视野下国别与区域研究”座谈会侧记
□翟见英 王泓力
近日,一场聚焦“万里茶道视野下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座谈会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本次活动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北方学院及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汇聚考古、历史、外语、区域研究、商业文化等多领域专家学者,为万里茶道深度研究与现实价值转化注入新动能。
凝聚多学科合力 夯实研究根基
会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现云首先介绍了万里茶道中蒙俄联合申遗的最新进展。作为茶道关键节点城市的考古机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系统梳理张家口段茶道遗址、史料及文化遗产资源,联动国内9省区及蒙俄相关方面推进申遗工作,为这一跨国文化工程提供了坚实支撑。李现云表示:“张家口是万里茶道上的‘活化石’,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份遗产,让它在申遗进程中绽放价值。”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文清系统分享了团队的技术研究力量与核心方向:从茶道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修复保护,到地方史料整理与多维度分析,该所已构建起完善的研究体系。“这些基础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为跨学科合作搭起的‘脚手架’。”刘文清强调,无论是多语种史料解读,还是区域文化对比,考古所的实物证据与技术支撑都将成为重要基石。
多学科碰撞共鸣 解锁研究“新钥匙”
座谈会上,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武占江提出,万里茶道研究需突破语言壁垒,加强蒙古语、俄文等原始资料的挖掘。这一观点得到考古所团队的积极响应:“我们在遗址中发现过不少外文商票、账簿残片,正需要外语专家共同解读,让实物与文献互证。”
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负责人,硕士生导师芦建顺介绍了设立“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的推进情况及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并初步提出与会其他单位的合作意向与模式,他提出了与各方在多语种资料解读、区域研究等领域加强合作,为跨国贸易史研究提供语言与文化支撑。
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年轻学者王智强、赵新艺分享的“外语助力茶道故事国际化传播”案例,更让与会者意识到:学术成果的价值转化,既需要扎实的学术研究,也需要多元的传播视角。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经贸大学近代发票与商业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乔彦军着重介绍了张库大道商业史整理与研究情况。
服务现实:从研究到价值转化
现场,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立功介绍了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及研究会最新研究成果情况。他表示,研究需兼顾“挖历史”与“服务现实”,推动万里茶道影响力向社会价值转化。王立功提出在挖掘历史的同时,积极服务现实,进一步提升张库大道、万里茶道的影响力,推动其社会价值转化。
市历史文化学者、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振英提出“资料为王”,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搭建学术平台,发掘更多外文一手资料,“国内文献对商业记载简略,俄、日等国资料虽翔实但解读能力不足,急需外语专业、外语人才的智力支撑,突破非外语专业学者在万里茶道和张库大道研究中的瓶颈。”
座谈会的举办,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规划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从申遗协同、跨学科合作、成果转化与普及、考古成果与地方文化建设融合四方面发力,推动万里茶道研究与保护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