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根脉与远行:文学如何让乡土走向远方
——“文学与地域·以胡学文《龙凤歌》为例”座谈交流活动纪实
![]() |
胡学文(中)与家乡文化学者围绕文学与地域展开精彩讨论。翟见英 摄 |
编者按:八月的张家口,秋意初显。在这收获的季节里,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联主办的“文学名家走进张家口”特别行动——“文学与地域·以胡学文《龙凤歌》为例”座谈交流活动在市新华书店展开。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学文携新作《龙凤歌》归乡,与家乡文化学者、文学爱好者进行了一场关于文学、故土与生命的深度对话,解构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命题——在全球化语境日益浓厚的今天,地域文学如何既守住根脉又面向世界?当代作家如何在书写故乡时完成精神的回望?《龙凤歌》及其引发的讨论,恰为这一命题提供了生动注脚。
□翟见英
游子归来:
地理故乡与精神原乡的双重叩访
活动伊始,当胡学文走上台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从张家口走出去的作家,眼中闪烁着游子归乡的激动。“家乡很熟悉亲切,每次回来我都很欣喜。”朴实的开场白道出的不仅是一位赤子的情感,更揭示了文学创作中永恒的母题。他坦言,正是因为对家乡爱之深,创作《龙凤歌》时张家口的自然环境、民情风俗等在他心中和笔端自然流淌。
现场胡学文谈及他在《龙凤歌》中试图通过对家乡生活的解构,来阐释一些共性的、普适性的东西,从家乡的生活看到整个民族的精神图景。这番赤诚之言,不仅道出了他对故土的深情,更触及了地域文学深刻的使命——将具体的地理空间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坐标。
学者对谈:
文学与地域的深度碰撞
在现场对谈环节,胡学文与张家口本土文化学者围绕《龙凤歌》展开了精彩讨论,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文学与地域的深厚关系和丰富内涵。地域文化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视角,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话题深入浅出,引发了现场数百位文学创作者对地域文学价值的思考。
文化学者刘喜着重阐释了作家与故乡的创作关联:“杰出作家的创作往往与故乡紧密相连,故乡是‘母地’‘母语',是创作的根基。”刘喜对《龙凤歌》中手艺人群体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胡学文将木匠、铁匠、裁缝、泥匠、讲故事的人等这些看似传统的角色,在当代文学语境中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这些手艺人形象丰富了文学史,值得持续关注。手艺人“走得比较远”暗示着一种超越地域局限的精神漫游,书中朱红靠裁缝手艺在婚姻困境中自立,马秋月以剪纸对抗命运的安排,这些情节不仅是对地域生活的精神写照,更是对现代人生存智慧的隐喻表达。
文化学者杨秀云的发言充满人文厚味:“胡学文对家乡生活有着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体现在作品中,更流淌在情感里。”她认为,胡学文从张家口出发走向远方,又以远距离回望的视角创作,不仅表达对故土的怀念,更关注其中不变且永恒的东西。他始终思考在困境中支撑人们突破命运的力量,这体现了作家的文化担当与创作功力。杨秀云特别提到书中的剪纸艺术:“在天寒地冻的冬天,贴在窗户上的剪纸是亮丽风景,照亮了朴素的生活,承载了美好祝福与希望。书中人物马秋月那些无固定风格、天马行空的剪纸作品,是心手合一的精神自由,象征着艺术最本真的状态,正是地域文化值得传承的本质。”
市作协党支部书记、副主席韩仰熙从地域元素、叙事技巧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他手捧《龙凤歌》阅读笔记,眼镜后的目光闪烁着发现珍宝般的欣喜:“《龙凤歌》中自然风物、人文民俗等地域文化元素极具特色,引人入胜。连地名与人名都暗藏玄机!‘朱灯’‘朱红’这两个名字,不仅是龙凤胎的象征,更暗合了家乡人对光明的永恒渴望。”韩仰熙特别赞赏书中细腻深邃的心理描写:“非常精彩!胡学文将创作镜头深入人性幽微之处,展现了广阔的内心世界,并通过精神分析深度刻写民族灵魂,为读者提供了多重解读空间。”
市作协副主席、河北北方学院教授吴凤翔的发言学术性更强,体现了理论深度与在地观察的结合:“认真阅读《龙凤歌》,就会发现胡学文构建了一个家乡文化符号系统,自然环境、文化传承、风土人物等都有综合体现。”吴凤翔详细解析了书中的地域符号类型,指出这些元素在文学转化过程中,承担了文化传承的重量。“胡学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这些地域符号自然流淌在故事里,就像塞外的泉水,看似不经意,实则滋养着整部小说的精神脉络。”
市作协副主席郭振萍的发言充满了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温度,激起了现场观众的情感共鸣:“我读这本书时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马秋月们在这片苦寒之地绽放生命之花?”她重点分析了小说中人物角色的内驱力,阐释作家创造的那种超越具体时空的精神场域。“胡学文老师写出了张家口人骨子里的那种光——就像冬日窗棂上的冰花,越是寒冷,越是璀璨。这种光,不仅照亮了小说,也照亮了每一个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读者,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也可以读出作家的故乡情愫、艺术追求和文化担当。”
创作分享:
从故乡到世界的文学之路
在授课环节,胡学文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文学创作是艺术,也有技术的功底”,这一看似平常的表述,隐含着一个关键认知:地域文学的活力不仅源于情感的真挚,更需要艺术的锤炼。他建议文学创作者要找到擅长驾驭的文化体裁,探索独特的写作风格,鼓励家乡作家们要一直写下去,不断提高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并指出真正的在地性不是自我封闭,而是以独特视角参与世界对话。拳拳之言,深深激励了在场的文学爱好者。
互动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宣化区作协主席傅北生、万全区作家王忠梅、诗人王昆先后朗诵了《龙凤歌》中的精彩片段,乡音朗朗,文字中流淌的故乡情愫让在场听众无不动容。这种互动不仅强化了地域认同,更进一步构建了文化的在地根系。宣化三中刘海生书记带着学生们的问题向胡学文老师现场请教,展现了文学薪火相传的动人场景。
活动最后的签名环节温馨而热烈。读者们手捧厚重的《龙凤歌》排队等候,胡学文认真为每一位读者签名,并与大家亲切交谈。这一刻,文学不再遥远,它成为游子与家乡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沉告白。
傍晚时分,活动落下帷幕,但文学与地域的故事,不会结束。在这场文学与故土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如何将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将地域文化精神升华为人类共同情感。《龙凤歌》中的家乡,既是具体的、鲜活的、独特的,又是象征的、普遍的、永恒的。这正是文学的力量,也是这方大地的馈赠。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保障,积极营造尊重创作规律、鼓励探索创新的良好生态,为艺术家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提供更坚实的支持。张家口的作家们正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续写着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