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家乡风物

红色“大海陀”

张家口日报 06版长城·文化 2025年08月14日

唐勇

大海陀的秋色扑面而来,仿佛在低语岁月珍藏的故事。

大海陀,位于燕山山脉军都山系,山南侧是北京延庆区张山营镇,北侧是河北省赤城县大海陀乡,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海陀山脚下的大海陀村东,有一块横卧的巨石,上方镌刻着原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题写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地”,下方刻着原平北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段苏权将军题写的“大海陀”赫然在目,字迹苍劲如刀刻。沿着先辈们留下的足迹,感受到它们炙热的灵魂,历经风雨,依旧坚韧不拔,如同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顺着石碑一路向北,到了大海陀乡姜庄子村。静默平缓的山腰,坐落着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这里,蕴藏着一段段沉痛往事,那是这片热土最深沉的底色。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依山而建的纪念馆气势宏伟,广场门口右侧矗立着一组军民抗战群雕石碑,环绕着石碑,肃穆拜会着石刻雕像,石碑由八路军战士和民兵9人组成,造型粗犷,气势雄浑。

“群雕以指挥员为核心,寓意军民并肩、浴血奋战。”小李讲解说:纪念馆为局部两层结构,2012年9月落成。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布展面积1400平方米(据纪念馆资料显示)。一层由序厅、9个展厅及放映厅组成。陈列展以民族魂、廉洁精神脉为主线。

一幅幅图画、一段段文字……就像一道道凛然的悬崖,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须仰视才可见其全貌。驱寇安邦血洒长城,军民并肩浴血奋战,为国捐躯民族英雄的壮烈事迹。

馆内展有各类枪支、发报机、军刺、生活用品红色革命文物500余件,图版700余幅。文字叙述,还原了80年前喋血不屈的抗日画面。“滴滴答答”电波声,“轰轰隆隆”……爆炸声,幽谷深处树叶在枪声中震颤,秋叶如火,仿佛铭记着往昔的鲜血。

1942年,日伪军对海陀山抗日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企图“困死”“饿死”抗日联军。八路军在大海陀一带,宣传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救国军”,带领老百姓在大山深处巧妙与敌周旋,部队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

共产党员阎福田就是其中一位,是八路军到赤诚大海陀一带开辟工作的典型代表,逝世于1944年。他骁勇善战,颇负盛名,当地群众还编了《阎福田之歌》,大海陀一带广为传颂。“转山头、捉迷藏,砸局子、拔据点,打击日寇保家园……”

老区人民对待子弟兵视亲人,赵顺,是拥军模范典范,他腾出自家的房屋,开设临时诊所,他领着女儿、儿媳上山采草药,回来煎服给伤病员喝……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些淳朴的老百姓,就像一株株野花,摇曳在大海陀的记忆深处。

山有山的风情,城有城的历史,每一座村庄都有不同的历史故事。安谧、宁静的大海陀,那一年成为抗日队伍的主战场:“天天有敌情,夜夜有枪声”,敌人发动扫荡32次,偷袭40余次,杀害村干部、抗日积极分子430余人,被捕1100余人,烧毁房屋25580间(纪念馆资料显示)。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

走出纪念馆,讲解员的声音仍在耳畔回响——大山的皱褶里,每一条幽谷,每一支河流,每一个山洞,每一处村庄,都是绿树掩映下的敌后战场。平北抗日战争根据地,有6万多参战群众和八路军战士,牺牲1.1万人,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为国捐躯。海陀儿女累计歼敌2.3万人(据纪念馆资料显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尊严,铸就了“不怕牺牲众志成城、不畏强暴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海陀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

离开纪念馆,我们沿山路下行,道路两边的电线杆和街道门面农舍屋顶上,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蒸腾着熊熊极温,暖暖洋溢喜庆平安。

马路整齐干净,柏油沥青铺路,左侧有村镇卫生站、专业合作社、农商银行、邮政储蓄、供电所;右侧便民超市、农技站、快递驿站、茶坊酒肆、农家小院……山货有山鸡蛋、山蘑菇、山野菜、山核桃、柿饼、黑枣、蜂蜜、各种中草药材、杂粮杂豆等百十余种。乐享生活的老人们都闲不住了,摆摊卖起了山货,他们觉得活得有尊严、过得有价值。年轻人更是努力打拼返乡创业,开旅社、做农庄;搞养殖、做加工;当导游、做直播……

昔日战火染红了山峦,如今峰峦秀歭,林木苍郁;白桦秀气,红桦奔放;珍禽栖止,琼泉汩汩。沿着小溪行走,听着微风轻吟,仿佛泉水在唱歌,将歌声捎向天边,带向辽阔的大海,化作万家灯火的温暖。这时,鸡鸣牛嘶声起,惊起林间白鹭,炊烟与远山相映成趣,市井红尘温暖和嬉闹,倏地眼前掠过一幅《盛世海陀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