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爱”为方,守护生命最初的模样

——一附院产科见闻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8月14日

本报记者 胡程利 通讯员 吕利雅

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林巧稚曾说:“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应是关爱。”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产科,这句箴言化作穿透岁月的暖光,照亮了无数母婴的生命旅程。

走到住院楼8层医办室旁,一面面锦旗挂满墙面。据了解仅2025年上半年,产科就收到锦旗92面,2024年超220面——这些红绸上的鎏金字迹,不仅是“医德双馨”的赞誉,更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见证。每一面锦旗背后,都藏着专业与温情交织的故事。

2024年8月的深夜,蔚县产妇刘某痛苦的叫声划破寂静。两次剖宫产史、胎心监护仪上的数据异常跳动不止,更棘手的是还合并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三道难关像巨石压在所有人心头。时间就是生命,科主任刘云春当机立断:“开通绿色通道,准备紧急剖宫产”。就在粘连的如藤蔓般的胎盘被艰难剥离子宫时,产妇血压瞬间跌破80/50m m H g以下。1150毫升血液顺着输液管奔涌而入,每一滴都连着医护人员紧绷的心弦。面对凶险的大出血,患者生命悬于一线。刘主任倾尽全力尝试一切保守方案,一系列急救措施轮番上阵,只为保住患者的子宫。然而,出血依然汹涌,病情持续恶化。在保守治疗手段未能奏效的危急关头,刘主任果断决策,最终实施了子宫切除术。这艰难的一步,是挽救生命的必然选择。

刘某苏醒后,紧握医护的手,泪光闪烁。这无声的泪水,映照出生命被成功守护的悸动,也是对守护生命的医者最纯粹的礼赞。

隔壁病房里,王某的新生儿曾因宫内窘迫命悬一线。紧急剖宫产将孩子带到人世后,忙碌不堪的新手爸爸面对娇弱的婴儿,显得手足无措。夜班护士李芳见状,主动走上前去。她俯身在婴儿床旁,细致地示范如何安全地托抱、轻柔地喂养,从冲泡奶粉的温度到更换尿布的角度,耐心地一一指导,悄然缓解了新手爸爸的焦虑。

今年5月,羊水栓塞的阴影突然笼罩产房。产妇呼吸急促如风中残烛,血压断崖式下跌。产科、麻醉科、I C U的脚步声在走廊汇成战歌,抗过敏、解肺动脉高压、抗休克……每一步操作都精准如钟表齿轮。当新生儿的啼哭穿透黎明,家属堵在手术室门前的鞠躬,让“谢谢”二字有了千斤重。

24小时待命的警觉、手术台上毫厘不差的专注、病床前俯身倾听的耐心……刘云春说,这样的人和事,这里每天都在发生。从产检时轻轻拉起的检查帘幕,到分娩时保障产妇尊严的独立产房;从电子病历对隐私的严密守护,到术前术后细致入微的心理疏导——作为一名产科工作者,我深知,这份职业的核心,正是对每一个生命细节倾注极致的关注与尊重。在今年上半年的优质服务病区随访调查中,产科获得了98.66%的患者满意度,在全院各科室中名列前茅,她认为,这就是科室上下将“关爱”融入到医疗服务中的结果。她说,未来的日子里,她们仍会带着这份对生命的赤诚,在产房的灯光下、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把“关爱”这张处方写得更细、更暖,让每一个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都能撞进满是温柔与坚定的怀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