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以深度思索驾驭智能时代的技术浪潮

张家口日报 08版理论 2025年08月11日

白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澎湃浪潮中,以D e e p S e e 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重塑着人们的生产与思维方式。面对这一变革,我们既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更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与深度的思考,以深度思索引领深度探索,让人工智能的潜力得到科学释放。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明确指出,当技术进步可应用于特定领域并实际投入使用时,往往会突破主观意愿的限制,推动相关领域的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如今,人工智能已渗透到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决策支持、成果评估等多个环节,不仅改变着产业运行的底层逻辑,更催生了全新的发展范式。这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智能化时代的本质特征,把握人工智能这一核心变量,主动学习前沿科技知识,提升对新技术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与转化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需善其用。”再先进的技术工具,终究要服务于人的理性判断。人工智能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更取决于使用者的认知高度与运用智慧。我们需要打破思维定式,找准人工智能与实际需求的结合点,围绕提升决策效率、优化工作流程、激发创新活力等目标,探索“人工智能+”的多元应用路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比如借助智能工具优化课程设计、提升跨文化交流教学的实效性,以技术创新驱动教育生产力的跃升。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当前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安全防护体系的相对滞后。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防范算法风险,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命题。我们应将安全机制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工程,在技术应用中坚守伦理底线与安全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其在知识传播、学术研究中的赋能作用,又要筑牢信息安全防线,规避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风险,实现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的动态平衡,让人工智能始终在可控范围内服务于社会发展。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更需理性引领。它可以辅助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型、优化语言习得路径,但无法替代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善用智能工具拓展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更要通过深度思索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比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人工智能可提供海量语料支持,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语境与价值内核。唯有如此,才能让技术真正成为教学创新的助力,而非主导。

技术的迭代永远需要思想的领航。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唯有以持续的深度思索驾驭技术应用的方向,在拥抱变革中保持理性,在探索创新中坚守底线,才能让智能技术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时代浪潮中把握主动、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伊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