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家乡风物
永远的二道巷
王永
七月流火,酷暑难挨,给人一种无处躲、无处藏的感觉。于是,打点行囊,回到老家。
两山夹一川的地貌,坝上坝下过渡带的地形,使高原的风就像当年瓦剌骑兵挥师南下一样,畅行无阻地掠过这片土地,将高温酷暑吹得荡然无存。真有一种武陵人游桃园里的感觉。爽!透透地。
吸引我的,远不止这股清风,更有那久违的乡音、久违的烟火气,连河边的青草气也多情地散发着乡土味,平添了逃逸城市钢筋水泥丛林的无穷乐趣。
九十六岁的老母,卧床已有年日。最大愿望就是想回老院去看看,遂老人愿,拣了一个曙光初露的清晨,来到了一别半生、生我养我的老巷——东大街二道巷。
东大街,早已不大。高大的楼群遮天蔽日,旧时的东大街蜷缩在城北角落里,赶上城镇小巷提升工程,到处是施工机械施工材料,令人无处下脚,步履蹒跚。
二道巷,蜿蜒前行,依稀旧时模样。
多半世纪,物是人非,原住民早已不知去向,小巷子残垣断壁,墙面斑驳陆离,一两处屋盖塌落,凭空竖立的柁柱无声地展示着先人们精致的技艺。
记得老屋旁的三完小吗?那里点滴记录了我小学生活的全部过往,旧址已在并校风裹挟下成为民宅,昔日宽敞明亮的教室早已被住家分割成若干单元,关门闭户,旧日芳颜已无从一窥。
不起眼的二道巷留下了难以磨灭少年时光。成群结队的小屁孩儿们,多种多样的玩乐方式,乐此不疲,推铁环,打洋片,撞拐拐,滚铁珠……夜幕初上的捉迷藏,玩到痴时,竟忘记了归家的路。
回忆总是美好的,重归故里,这种感觉愈发强烈!岁月让儿时的快乐时光,淀积越发深厚。
时过境迁,儿时玩儿伴,早过了花甲。
小小二道巷,也是处人杰地灵的吉祥地。简屋陋室,走出去几多名人侠士,他们或为官,或经商,或术业专攻,成为大家。无声地报答着这片曾养育过自已的土地。
老家旧院是旧社会地主家的两进院。里院为主院,东西北均有住家,外院应是次院,住户少,老辈讲里院风水好,人丁兴旺。事实也确如此。东屋王家,生三男二女。北屋赵家,三个儿子。北屋还有唐家三男一女。我家住西屋,二男三女。里院孩娃多,茁壮成长。而且长寿。唐家老太,享106岁,刚刚仙逝。可以写进小县城吉尼斯了。而我老母也96岁了,计划奔百。老爹也过了90,过世四年。
今日二道巷,经岁月的切割,已无往日风采,但仍要虔诚地、小心翼翼地一张一张拍下来,为了回馈老母,更为我心灵深处那份永恒地留念——永远的二道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