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四季风铃
市声如歌
![]() |
|
张志军
离家不远有一条小巷。巷子东西向,不足百米,两边全是平房。巷子里布满了各式摊点,日用百货,油盐酱醋,各类熟食,水果蔬菜,可谓应有尽有。人们出来遛弯,就顺便把事儿办了,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
我也常来这里买菜,一方面是图个时令、新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验其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倾听那些土得掉渣的方言俚语,感受那些活力充沛的人声、市声。这些声音虽然不免嘈杂,但却是鲜活的,也是温润的,让人听了真切、踏实、安稳。
盛夏的一个清晨,我趁着难得的清凉,早早走进了巷子。
正是晨光熹微时,静谧薄雾一样笼罩着巷子,白日里喧嚣的市声尚在酣睡。渐渐地,巷子里有了遛弯的人影,一个,两个……接着,两边有小店开门,一家,两家……再接着,就是赶早的菜农、卖水果的小贩登场。店门的吱呀声与电车的突突声交相呼应,手机铃声、音乐声、话语声,夹杂着新闻声、晋剧唱段声,直击耳膜,如同一粒粒微光,悄然撕开了寂静的纱幕。
哦,如歌的市声,就这样悄然启幕了。
你听:“煎饼馃子热豆浆,热乎又健康!”这是那位干净利索的大嫂在招呼客人。她说自己每天就出来几个钟头,差不多能卖三四百份;你听:“小笼包子老豆腐,上学上班不耽误!”这是那位大哥一家三口经营的摊位,每天也是操持一上午,只有五六张小桌,十几把小凳,不少人是自带饭盆食盒,买回家当早点的;你听:“刚摘的万全香瓜玻璃翠,好吃不贵!”卖瓜人头戴一顶草帽,摇一柄蒲扇,颇有《小兵张嘎》里罗队长的神韵;而瓜摊旁边的老两口是卖菜的,彩椒、黄瓜、西红柿、老玉米,琳琅满目,令人垂涎,但男主人只喊“刚摘的鲜黄瓜,绿色环保!”这位老哥的生态牌真是打到了顾客的心坎上。倒是巷口一个电喇叭传出的叫卖声,机械而单调,还循环播放,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谁又能说什么?
再看那些买菜的,买早点的。有的目不斜视,也不多话,直奔某个摊点,买上东西就走;有的是一边走,一边看,偶尔问问价,直到找到满意的才出手;间或有爱搞价的,想买,但还想让摊主再便宜点,常常是在讨价还价中,摊主还能再给抹个零。只有那位早点摊点上的老者,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一碗老豆腐,几根油条,细嚼慢咽,气定神闲……
我踱步在市声涌动的小巷,边走边调动着视觉听觉味觉,从一声声高低不一的“尚义土鸡蛋”“康保胡麻油”“蔚县凉粉”“怀安豆腐皮”“柳沟杏”“王家寨的桃”的吆喝声里,体会那乡音泥土一般的韵味;在斑斓的色彩中,捕捉一种生活的质朴和诗意;从扑鼻的香气里,品味着原始与纯净的极致诱惑。
市声如歌。一曲生活之歌、生命之歌,唱尽了生之坚韧与烟火寻常。这歌气韵流畅,而又余韵袅袅,何尝不是尘世里最朴素又最宏大的乐章?它织入山城的呼吸与血脉,既包容着为生计奔忙的辛劳低吟,也容纳着凡俗安稳的恬淡回响。同时还在细微与琐碎里,孕育着普罗大众的远方。
投稿邮箱:
z jk w b h y y@163.c o m
电话:201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