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史海拾贝
乡村一隅赏“遗珍”
![]() |
东红庙村清代民宅影壁 张强 摄 |
陶为民
万全区东红庙村有座影壁,我初见时,正值暮春。青砖垒砌的墙面,在斜阳里泛着微光,倒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与这北方的村落浑然一体。
影壁高约三米五,宽二米一,不算巍峨,却自有一种端严。远远望去,灰扑扑的,不甚起眼;走近了,才发觉那些密密匝匝的雕刻,竟如活物一般,在砖面上蜿蜒游动。我想,这大约便是所谓“民间智慧”了——将死物赋予生命,使砖石开口说话。
影壁分作三层。最下的须弥座,束腰处刻着莲花蕃草。那些花瓣叶片,分明是硬的,却显出几分柔软来。中间一段最是精巧,竹节状的柱子,说是寓意“步步高升”。乡人们日日从此经过,未必真能高升,倒是这影壁,经历了百余年风雨,依旧挺立着。线枋子上刻着八字码,又有凤凰草龙相对,取“龙凤呈祥”之意。我疑心,当初造这影壁的匠人,未必识字,却将吉祥话儿刻得这般周正。
最奇的是影壁中心又嵌了个土地祠。祠小如匣,却五脏俱全。土地爷的像早不见了,空留一个神龛。檐部与墙帽更是雕得精细,柁头上的狮子麒麟,本是凶猛之物,在此处却显得驯顺。垫板上的八吉祥纹,轮、螺、伞、盖之类,排布得极有章法。脊砖上的行龙,张牙舞爪,倒像是要破壁飞去。这些图案,无非是匠人从老辈那里学来,又传给徒弟,如此代代相袭,竟成了乡野间的“大学问”。
据了解,此影壁建于晚清,算来也有百多年了。这百年间,天下几经鼎革,而此壁岿然不动。它见过旗人的马蹄,也见过民国的大兵;听过日寇的枪响,也受过动乱的斧凿。那些雕花,有些已经残损,却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如同乡下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条都刻着岁月的故事。
我细看那些雕刻,忽发觉其中几处刀法略显生涩,想是徒弟的手笔。师傅雕龙头,徒弟刻龙尾;师傅作凤冠,徒弟描凤羽。这般师徒相继,竟将一门手艺传了下来。而今这样的匠人,怕是早已作古,连个传人也没留下。
影壁对面,原是一处四合院,如今只剩几段残垣。大门不知去向,唯有这影壁还立着,成了无主的物件。村中孩童在壁下嬉戏,全不把它当回事;老人们在壁前晒太阳,也懒得抬眼一观。这精心雕琢的物件,在乡人眼里,不过是堵挡风的墙罢了。
夕阳西下,影壁的影子越拉越长。那些雕刻在暗处渐渐模糊,唯有土地祠的黑洞,依然醒目。我想,这影壁终究是要倒的,或三年,或五载,总有一日会化为一堆碎砖。到那时,不知可还有人记得,这里曾有过一件“民间建筑遗珍”?
归途中,见一老农荷锄而过。问他可知影壁的来历,他只摇头,嘟囔道:“那面墙啊,打我小时候就在那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