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守正·破界·传薪:从坝上草原到国乐殿堂的笛路人生

——专访我市籍中央民族乐团独奏演员马芸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聚焦 2025年08月07日

编者按:张家口的山风,总带着一股凌厉的韧劲,掠过绵延的燕山山脉,吹拂过广袤的坝上草原。这片苍茫大地孕育的儿女,骨子里镌刻着开拓勤勉、坚韧自信的基因。青年笛箫演奏家马芸,正是带着这方水土赋予的精神气象,将塞外清冽的山风与深沉的土地气息,凝练成指尖流淌的竹笛清音,从张家口一路进发,直至中央民族乐团的聚光灯下,成为国乐殿堂一颗璀璨之星。

本报记者 翟见英

根脉:塞北气象中的笛韵启蒙

马芸的艺术血脉,深植于张家口沃土,家乡的山水赋予了她艺术最初的灵性。塞北粗粝的风声、山峦的苍劲,通过父亲的笛声传递给年幼的她——那是《五梆子》里的激越奔放、《喜相逢》里的欢腾跳跃,家乡的音符化作血脉里的律动,艺术的基因就此觉醒,破土而生。

记者:马老师,您出生于张家口音乐世家,父亲是您艺术之路的启蒙者。我注意到您父亲马德俊先生是北派笛艺传人,这种地域文化传承是否暗合了中华美学中“一方水土养一方艺”的哲理?塞北的风土人情想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您的艺术气质,张家口的苍茫山川与坚韧民风是如何在您艺术基因中沉淀为独特的音乐语言?

马芸:父亲教书时,总爱对着连绵燕山吹《五梆子》,塞北的风声裹着沙砾撞击窗棂,与他笛声中那股苍劲力道浑然一体——那不仅是技法,更是生命与土地的对话,有一种土生土长的精气神。这些旋律裹着家乡土地的呼吸,使我毅然潜心学习竹笛。

我八岁时练《喜相逢》,他带我到坝上看牧民赛马,说:“笛孔里的颤音要像马蹄踏碎冰河,垛音要像山鹰掠过石崖。”这种将自然意象转化为音乐语汇的启蒙,正是中国艺术“师造化”传统的实践。

记者:当您以专业第一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时,张维良先生提出的“南北交融”理念,如何重塑您对地域文化的理解?

马芸:恩师张维良先生的教诲让我领悟:北派豪迈如塞外长风,南派婉约似江南烟雨,但二者皆源于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诗意感知,需兼收并蓄——这也成为我艺术风格的底色。记得排练《早晨》时,先生让我闭眼想象张家口冬雪融化的溪流:“水声的流动性,与江南小桥流水本质相通。”这种训练使我意识到,真正的高阶艺术表达,需在深扎地域根脉后超越地域局限。

精进: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

经过专业刻苦的学习,马芸的竹笛演奏技巧日臻娴熟精湛,圆润通透的音色宛如被塞上山泉浸润,既有金属般的穿透力,又不失温润如玉的质感。从传统经典曲目的深情诉说,到现代创新作品的精准诠释,再到跨界融合的大胆尝试,她凭借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挥洒自如,摘得文化部“文华奖”等殊荣,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音乐告诉你》《国家宝藏》《书画里的中国》等知名栏目录制,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还先后出访过法国、意大利等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以一支竹笛架起文明对话的虹桥,扮演着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的形象。

记者:您参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千年之约》、中法建交50周年等演出时,如何用竹笛向世人诠释国乐艺术的魅力?

马芸:例如在演奏《牧民新歌》,笛声如丝路驼铃般绵延,游牧文明的开放基因凝练为可聆听的文化符号,经典在新时代语境下重现。当西方观众惊叹“眼前浮现牧群与地平线交融的画面”,音乐已跨越语言藩篱,架起心灵交会的桥梁。在《碧海雅韵》《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八月桂花遍地开》《洞庭鱼米乡》《中华情》等曲目的演奏中,我作为竹笛领奏“对话”交响乐队,实现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竹笛是十分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变幻莫测的线型旋律代表着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和智慧,交响乐则是另一种美感,这种既碰撞又共振的融合以多维立体、层次丰富的声场,展现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愿景。西方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乐既可承载中华文明的底蕴,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呼应世界语境,在演奏技巧、音乐语言、织体结构等方面也有无限可能,呈现出更多新思路和新面貌。

记者:您在法国戛纳演奏时西方观众落泪,这种跨文化共鸣的密码是什么?是人类共同情感的开掘?

马芸:戛纳的笛声印证了穿透文化壁垒的并非技艺本身,而是笛声中的人性温度,法国观众眼中闪动的泪光,正是人类的本能共情。传统民乐蕴藏着超越地域的艺术张力,在人类情感的熔炉中淬炼成金。

记者:我们知道多年里您一直涉足电视综艺节目,如《我是歌手》《我想和你唱》等,不断拓宽民族音乐传播边界。作为民族艺术的传播者,您对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也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践行?

马芸:所有传统都曾是先锋。民族音乐应当既承载文化记忆,亦代言时代精神。在节目中《莫尼山》的间奏段,我以双吐模拟马蹄节奏,用箫声铺陈史诗感——流行舞台的强共鸣环境,反而激发出竹笛金属质感的现代性表达。我也探索民乐与现代元素的碰撞结合,节目中也曾以笛声对话电声乐队。在科技裂变的时代,唯有锚定文化根脉守其正,才能以开放姿态探寻国乐与大众审美的共通点、与现代艺术的融合点,生发出跨界的出圈作品。当传统经典被现代语汇解码,民族音乐才能永葆活力。

星火:笛韵薪传的国乐之旅

教学是马芸在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早在2005年她就已经和父亲开始研究系统的教学方案,至今培养出的优秀学生遍布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音乐院校。在新疆伊犁的一次慰问演出中,一个坐了数小时车专程赶来的孩子深深触动了她。面对孩子渴求的眼神和每年仅能在假期远赴700公里外乌鲁木齐学习的困境,马芸通过网络教学传递着希望,在她看来,无论是在顶级殿堂还是乡村草台,只要能点燃心灵对美的向往,就是传承的真谛。

记者:基于多年的教育心得,您对当代孩子激发艺术兴趣、提升艺术素养有什么好的建议?

马芸: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对美的本能向往,而非单纯技术训练。要点燃这种内驱力,需构建浸润式的艺术环境——如家父当年与我朝夕探讨笛艺,从创作背景到技法细节的问答互动,使民族文化魅力在朴素条件下自然融入生命体验。这种环境赋予学习者明晰的方向感与持久的热爱,让艺术成为自我实现的通道,而非技能的机械叠加。

记者:您编著出版五册《竹笛基础教程与专业训练》时,首创“谱面化难点标注法”,是否基于对知识转化的系统洞察?

马芸:教材本质是传统教学智慧的现代转译。“谱面化难点标注法”将口传心授的经验转化为可视化的学习路径,例如在循环呼吸、剁音等技巧练习中预判错误并嵌入针对性训练模块,实现难点前置化解,目前我运用该教材教授的学生近300人。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探索短视频等轻量化传播形式弘扬国乐,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孩子通过线上方式系统学习竹笛艺术,点燃心中的音乐梦想。与此同时,通过短视频直播,我凝聚了10多万粉丝共同关注、热爱国乐,让璀璨的国乐艺术滋润更多人的心灵。

记者手记

从儿时苦学技艺的执着身影,到国际舞台上从容自信的演绎;从张家口市“光大杯”青少年器乐大赛的首秀,到中央民族乐团独奏席位的荣光绽放;从义务指导边疆琴童的网线牵情,到五册教材构建的系统教学蓝图——马芸的笛声之路,是一条不断回溯精神原乡、又持续向更广阔天地开拓的旅程。

她手中的竹笛,承载着父亲马德俊“德艺双馨”的朴素传承,更融入了塞北的筋骨与时代的韵律,一头深植于张家口这片精神沃土,汲取着勤勉与坚韧的养分;一头则伸向远方,将民族艺术的精魂播撒于万千心灵,更将中华文化的气韵传扬至四海五洲。

当法国戛纳的观众为《牧民新歌》的旋律动容鼓掌时,他们所聆听到的,远不止是竹笛的清越音色,分明激荡着张家口坝上草原的旷野长风,凝结着燕赵儿女如燕山般沉稳坚韧的品格,更烙印着一位艺术家从家乡沃土汲取力量、在国乐殿堂淬炼升华的赤子之心。

这笛声,是初心不忘的使命回响。这笛声,变的只是舞台,不变的是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