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人文历史
八路军收复张家口后何以“天下人心归张垣”
韩祥瑞
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收复了张家口,张家口成为八路军收复的第一座省会城市,经过一年的建设,张家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模范城市,并由此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一句话:“天下人心归张垣”。
张垣即张家口市的主城区,当时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都移驻张家口主城区。
那么为什么当时会产生这句话,怎么理解这句话产生的历史背景呢?我们将依据有关资料,作一简单介绍与初步分析。
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从延安与晋察冀边区汇聚张家口
《晋察冀边区文化史稿》记载,1946年春节前后,张家口聚集了边区内外许多中国著名作家、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形成了永垂青史的延安、晋察冀作家艺术家张垣汇聚的历史盛况。“据有关单位统计,1945年云集张垣的延安、晋察冀的作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等文化名人达3000余人。”他们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直接领导下,坚决而有步骤地扫除一切奴化、封建主义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立和健全张家口的各种文化组织、机构,使张家口文化艺术事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平津及其他国统区青年学子纷纷来张家口求学
据《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一书记载,八路军收复张家口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小学猛增到52所,大中学校15所,如华北联合大学、延安医科大学、张家口医科学校、白求恩医科学校、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晋察冀边区内蒙古学院、工科专门职业学校、商科职业学校、农科职业学校、铁路学院等。张家口高度发达的教育事业,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平津及重庆的大中学生纷纷来张家口求学,仅华北联合大学就有300余名来自平津的新生,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中80%以上的学生来自国民党统治地区。
大批工人来张家口务工
《晋察冀日报》1946年2月24日发表杜导正《张家口和北平》的文章,文章对张家口与北平当时的物价和生活进行了比较,“张家口,吃啥啥便宜,用啥啥便宜,一斤小米20元,一斤细白面40多,只要勤俭,就保险有饭吃。”“而北平却是百货昂贵,工厂关门,人人失业,人民生活不能维持。”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北平工人苦力到张家口或到保定一带做买卖,已成为一种浪潮……每天跑张家口的不下千人。很多人临到解放区时,总有些苦力工人来找他,恳求地说道:我给你一块去行不行?”由此可见,当时张家口对平津等国统区的工人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1946年3月14日,张家口市政府决定给贫苦市民和从北平、天津、绥远、包头等国统区逃来张市的难胞贷款3100万元,帮助他们组织合作社,从事手工业生产。从中可以看到为什么国统区的工人要来张家口务工的原因。
许多国内外记者来张家口采访
八路军收复张家口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吸引了美国、英国、法国以及重庆、北平、天津的大批新闻记者纷纷来访、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新闻报道。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津《大公报》记者彭子冈采访张家口后认为:“如果以人口与文化人来作比例,恐怕张垣是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城市了。”美国记者柯莱经过在张家口的采访,则更明确地指出:“张家口已形成文化城”。
另据《晋察冀日报》1945年11月1日报道:“继美记者史梯尔等之后,日前又有美籍记者克思辛(美国新闻处特派员)、窦宁(美纽约时报)2人,由北平续来访问张家口。他们曾访问区政府,并参观本市公营工厂。”“盛赞张家口市建设进步。”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945年8月八路军收复张家口后,张家口作为晋察冀边区的首府,由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但对所有解放区群众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对国民党统治区的群众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国内外新闻记者更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人们都想来张家口一看究竟,亲身体验这里崭新的生活。
俗话说,人流的方向,就是人心所向,当时人们都向往张家口,涌向张家口,充分说明社会上流传的“天下人心归张垣”,反映了当时的民心所向,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张家口的建设成就发自内心地肯定。
八十年前这句“天下人心归张垣”的话,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