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足球城的前世今生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8月07日

张家口足球联赛青少年组比赛。武殿森 摄

本报记者 李颖 通讯员 王科峰

夏日周末的夜晚,张家口市民广场足球场上,2025年张家口足球超级联赛成为市民每晚纳凉观战的精彩看点。场上对决正酣,场边呐喊声此起彼伏,从U8的小将到成年组的老将,足球的热情漫过球场边界,渗透到城市的街巷角落。

这股热情,并非一时兴起。回溯过往,在张家口的城市记忆里,足球从来不是简单的体育竞技,而是刻在几代人血脉中的集体情怀。

赛事热土夯实“足球城”根基

翻开张家口的足球档案,赛事承办的记录如同一条清晰的时间轴线,标注着这座城市与足球的深厚缘分。

1972年—1988年的16年间,我市共承办全国性足球比赛16次,省级足球比赛36次。当时我市每年都举办2到4次省级以上高水平足球比赛,累计吸引观众达10万人次,单场比赛最高能聚集3万余名观众,当时的主赛场——张家口“五一广场”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

足球赛事的频繁举办,直接推动了张家口足球水平的提升。彼时,张家口足球以作风硬朗、打法凶猛且脚法细腻的风格跻身河北省足球“三雄”之列。我市足球队在省级比赛中先后斩获15次冠军,在全国比赛中也拿下一次冠军、一次亚军。

1983年,国家体委将张家口确定为全国20个重点足球地区之一;1985年,河北省体委正式授予张家口“足球城”称号;1986年,在河北省第七届运动会上,“足球城”的旗帜首次飘扬在赛场……这一连串荣誉,是对这座城市足球底蕴的最佳诠释。

人才辈出给足硬核底气

让“足球城”名号实至名归的,除了不间断的赛事,还有那些从这片土地走出的国脚们。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重点地区,多年来,我市为国家和省级队伍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1970年至2005年,我市累计向外输送队员200多人,其中,李晓光、李志浩、苏绍才相继入选中国青年足球队,李福宝于1978年跻身国家队阵容,开启了张家口球员征战国字号球队的先河。在此之后,女足姑娘们接过接力棒,白洁、张鸥影成为国家队主力,刘娅莉、张娜、王坤等名字陆续出现在国家队集训名单上。她们的成长轨迹,既是张家口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注脚,也为这座“足球城”注入了硬核底气。

在足球人才培养方面,我市一直不遗余力。1961年起,我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就开设了专门的足球班,为系统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一些学校将足球作为重点推广体育项目,安排专门教师训练学生,极大地拓宽了这项运动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青少年足球运动在我市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全面放开培训市场后,社会体育俱乐部成为足球青训的主力军;我市还实施大清河人才扶持计划,搭建起兴办社会体育俱乐部的直通车;持续深化体教融合,让足球训练贯穿小学到高中的全过程。目前,全市已有104所中小学校被命名为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46所中小学校获评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足球联赛点燃全民热情

如今的张家口,足球早已不是专业队的专属,而是全城共享的狂欢。

2018年起步的张家口足球联赛,如今已成功升级为“张超”,六十多支俱乐部、数千名参赛者,覆盖成年组及U8——U18全年龄段青少组,给了每一个热爱足球的人展示空间。而联赛“天天有比赛、周周有大赛,节假日满赛”的高频亮相,也吸引了数万余人次观赛,甚至有周边地市的爱好者专程前来。

随着城市联赛市场化运作的成熟,赛事在招商、赞助、场地维护、宣传等方面实现独立运营,足球联赛成为能够自我造血的“生命体”,赛事经济也成了张家口又一活跃的经济“细胞”。

站在当下回望,从体校足球班到数千人的联赛阵容,从“足球城”的荣誉加身到全民参与的“张超”,山城的足球热忱从未因时间流逝而消散。它藏在历史的荣光里,藏在人才的足迹里,更藏在每一个普通人奔跑的身影中,这,或许就是“足球城”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