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王立斌:指尖妙趣 为“泥”而来
![]() |
|
![]() |
王立斌和他的作品。吕慧 摄 |
■人物档案
姓名:王立斌
年龄:43岁
社区:商务街社区
绝招:手工软陶和雕塑。
作品《秦天柱》,获安徒生(国际)艺术奖银奖
本报记者 吕慧 通讯员 肖雪彦
取一块黑色的陶泥,先用模具做一个圆形底座,然后再取一些陶泥,在手中搓、揉、捏……不一会儿,陶泥在王立斌的手中便成为一个栩栩如生的椒图图案。随后,他拿起小刷子用金粉涂妆,一个黄铜质感的椒图门环就做好了。
今年43岁的王立斌是我市的一名手艺人,从事定格动画制作的他在工作中不断接触到各类手艺人,久而久之,他便对中国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软陶和雕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反而越来越有童心,看到萌萌的东西就想把它捏出来,刚开始时朋友们都说我不务正业。”王立斌调侃说。为了能够捏出更好的作品,从2018年开始,他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软陶创作上,专心跟随老师们学起了软陶创作。
学习之初,他只能从最简单的小花草、小动物开始,经过几个月的练习,慢慢掌握了基本要领后,他便着手各式人物创作。2019年,王立斌加入了中国守艺联合会,并成为联合会冬奥部分的负责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参加故宫博物院《宫喜》项目的制作,整个场景,大到房屋,小到盆碗,都需要纯手工制作。让王立斌印象最深的是一套编钟的创作,编钟的表面需要刻画出细致的龙纹,他在创作时时常一盯就是几个小时,整个创作过程虽然辛苦,但也有很大的收获。
这些年来,王立斌从未停止学习,他不仅拜师学习软陶技艺,今年还到中央美院学习了立体雕塑。他的作品从最开始的卡通动画人物到动漫人物到仿真多肉植物到现在的手工非遗作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王立斌取各家之长,苦心钻研,融会贯通,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耗时80天制作的擎天柱自带科技感,不仅一些部位可以拆卸,眼睛自带夜光,身体还能发光之外,这件作品还获得安徒生(国际)艺术奖银奖。
“我想把手艺传给孩子们,让他们体会动手的欢乐。”有了这样的想法后,王立斌经历了从一个手工艺人到手工陶艺课老师的转变。起初,他先是在一家传媒公司的睿智课堂授课,主要负责黏土、软陶课程。后来,王立斌在朋友的介绍下,将手工软陶课带到小学课堂上。在授课过程中,经过王立斌的多方联系,还促成了五一路小学科技动漫社团与北京市史家实验学校的研学活动。在体验传统手工艺精妙的同时,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力量。这些年教学下来,他的手工软陶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校方的肯定,后来随着他在我市小有名气,找他上课的学校越来越多,现在他授课的学校发展到20多所。
除了日常教学,王立斌还带着孩子们参加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造型类)、瓷艺中华“陶溪川杯”全国儿童青少年陶瓷作品展、山西省青少年雕塑大赛等,孩子们在各项比赛中屡获佳绩。
从门外汉到软陶手艺人,王立斌对于艺术的逐梦之路从未停歇。谈到今后的发展方向,王立斌说:“我想做一些带有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通过这些陶泥作品了解张家口,爱上张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