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一场农耕秀 唤醒乡土记忆
![]() |
|
通讯员 侯弟江
7月12日上午,涿鹿县武家沟镇东窑沟村的古街格外热闹。周末的阳光洒在石板路上,20余名村民身着特色服装,肩扛犁铧、手持锄头,踩着欢快的秧歌舞步从老街上走过——这场由村民自编自导的“农耕文化秀”,让原本宁静的小山村充满了烟火气。
在村文化广场,农耕展示正热闹进行。村民们手持各式传统农具,生动再现了1970年代陶乡“社员”出工的场景。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有的还拿起农具试着掂量,不时向身边的村民询问用途。“这些都是咱祖祖辈辈用过的东西,现在摆出来,年轻人能多了解点过去的日子。”一位参与展示的村民笑着说。
不远处的“侯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里,更是人头攒动。免费开放的展馆内,犁铧、锄头、铲子等带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无声地诉说着农耕时代的故事。来自张家口市区的游客李女士正用手机拍摄展柜里的木制农具:“我小时候在农村见过这些,但很多年没见了,今天看着特别亲切,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跟着大人下地的日子。”
这场活动的组织者,是“邓家庄历史文化研究会”(涿鹿历史文化研究会东窑沟分会)的成员们。据了解,当地退休老教师、文化乡贤自发牵头,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参与,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主动加入,不仅不计报酬,还自己准备服装道具。“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东窑沟的农耕文化,这些老手艺、老传统不能丢。”研究会的一位成员告诉记者。
活动中,市级非遗“东窑沟制陶”技艺展示区同样人气十足。制陶艺人现场演示制陶流程,泥土在手中逐渐变成陶器雏形,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学习。“借着农耕文化秀,把咱的制陶技艺也推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东窑沟不光有农耕文化,还有这么棒的非遗手艺。”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
“老百姓自己演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特别真实。”“桑干河畔东窑沟村乡村度假区”负责人、北京“隐居乡里”运营公司驻村项目经理赵博浩站在人群中,不时用手机记录着精彩瞬间。他告诉记者,农耕文化秀充满了乡土气息,农耕出工的表演生动又接地气,“这样的活动能让游客真正感受到乡村的魅力,对我们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很好的助力。”
阳光下,村民们的表演还在继续,老农具的光泽、游客的笑声、制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这场由村民自发打造的农耕文化秀,不仅让古老的农耕文化“活”了起来,更让东窑沟村的乡村旅游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