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汗水浇筑“白堤红墙”
——在桥西区东窑子桥防汛现场
本报记者 赵彩芬 通讯员 高阳 包晓玲
7月26日清晨,清水河水位因持续降雨上涨,湍急的水流冲刷着桥西区东窑子桥基座。
“东侧沙袋再加高一层!西侧防洪板螺栓紧固!”在加固东窑子桥两岸的现场,记者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指挥声和作业车辆的轰鸣声。桥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抢险队伍已在此奋战了两天一夜,一场与洪水赛跑的“保卫战”正紧张进行。
据市市政工程和地方道路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立军介绍,东窑子桥区域存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问题,早前就有因强降水导致雨水倒灌、桥体被淹没的记录。为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险情,他们决定在东窑子桥关键点位放置沙袋、防洪板,构建临时防汛屏障。
“清水河西侧地势相对高,居民主要集中在外东窑子村也就是桥梁东侧,所以我们采用了差异化防汛措施,东侧采取‘沙袋围堵’战术,西侧则采用新型防洪板,防洪板安装更快、密封性更好。”张立军满脚泥泞,嗓音沙哑。
张立军告诉记者,队员们从24日下午开始累计码放了12000多个沙袋,长度达到400米,累计支护防洪板190米,还安装了60米围挡,用于隔离危险区域。
记者在现场看到,桥梁东侧100余名抢险队员接力码放沙袋,逐渐形成一道“白色长城”;西侧红色的防洪板如拼图般紧密衔接,抢险人员正用工具快速固定最后一组卡扣。翻斗车往返运输沙子,装载机和钩机将成堆沙袋精准投放到指定位置……机械车辆与抢险队员组成了“人机协作”突击队。
为解决东窑子桥周边场地狭窄、大型机械设备施工空间局促的问题,施工单位提前规划设备进出路线和停放区域,采用小型、灵活的机械设备配合人工操作。
“我们使用小型装载机搬运沙袋,人力肩扛手递传递防洪板,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保障施工有序推进。”刚扛完防洪板的抢险队员陈喆蹲在桥墩边,用铁锹将沙袋缝隙逐层夯实,他的裤腿早已湿透,安全帽下汗水混着雨水滴落。
傍晚6时,随着最后一块防洪板通过压力测试,防汛屏障全线合龙。暮色中,抢险队员们蹲在路边吃着盒饭,身旁对讲机里传来水位监测员的实时汇报,此刻,这道由智慧与汗水铸就的“白堤红墙”,正静静守护着两岸群众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