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走进尚义县石人背村防汛安置区

张家口日报 03版国内新闻 2025年08月01日

本报记者 李颖 通讯员 史惠英

“要不是村干部们硬拉着我们从家搬出来,真不敢想现在是啥样。‘老村长’武悦这几天跟我们同吃同住,就守在这儿,有各级干部在,我们心里就跟吃了定心丸似的!”7月30日,尚义县套里庄乡石人背村临时安置点内,村民武奎声音里满是感激。在他身旁,15顶蓝色帐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是在村19户30名村民的临时家园。

走进帐篷内,4张行军床摆列整齐,可供两家人共同居住;双层保暖设计保障了室内温度,还能有效隔绝潮气。此外,电炒锅等用具可满足日常三餐需求,帐篷一角还摆放着方便面、矿泉水等应急物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帐篷内都张贴了一份电话表,上面记录着包联干部的联系方式,方便大家随时取得联系。

安置点的设立要回溯到7月25日深夜,连续48小时的强降雨让草原天路西线的石人背村险情陡增。这个群山环抱的自然村,多数房屋依山而建,早在汛期前就被纳入滑坡灾害隐患点监测名单。“雨势太急了,必须马上转移!”管辖该村的缸房厂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史维东率先出动,打响了这场紧急转移的发令枪。乡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突击队冒雨出击,蹚着积水排查险情、劝导群众,搀扶着将村里三户危房住户转移安置。7月26日、7月27日,后期到达的县乡干部又一起劝离了在村的所有住户,19户30人一人不落搬入提前搭建好的安置帐篷中。道路积水、乡亲搬迁东西多,乡包村干部马维开着私家车,一趟趟帮村民拉货物,浑身湿透,嗓子喊哑;村“两委”中年轻成员全程背着行动不便的82岁老人郑全华到达安置帐篷;乡党委书记李飞则在一线统筹协调,保障物资供应。

转移是第一步,让群众安心住下才是关键。为此党员干部们冲锋在前,当起了全天候的“管家”,防疫消杀、排查隐患,老人、病人重点关注,同时主动与群众聊汛情,安抚情绪。

“史书记,我的医保卡还在家,我想进去拿上。”自打设置安置区,就经常有人前来询问,史维东总会耐心解释“村里已安排专人值守,等险情排除后统一登记取回,即使找不到,我也会想办法帮大家补办。”每天村民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记挂在心,而自己从25日到现在一直没回过家,嗓子早已沙哑。

和他一样,75岁的“老村长”武悦,尽管年龄大,但是始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白天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晚上还要跟着轮流值班。

正是他们这些基层党员干部,用数日不归的坚守,为转移安置群众筑起了“安心墙”。

如今,雨过天晴,史维东告诉记者,重建工作已提上日程,“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