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烟火人间

学校里,那些热腾腾的日子

张家口日报 08版长城·作品 2025年07月31日

韩仰熙

事隔二三十年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许多司空见惯甚至极其平常的生活情景,都随着时光的消逝和历史的进步悄然成为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学校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那些物件……令人回味,叫人追缅,让人怀念。

有道是“睹物思人”,却往往物是人非、人是物非……

蒸箱——铁板焊接的大个蒸箱——利用开水锅炉的余热,学校给教职员工蒸些饭盒,米饭、土豆、红薯、胡萝卜、茄子之类,饭菜全都解决了。“一热”两用,也生态环保。今天想起来,对这个蒸箱的“创意者”真是佩服之至。之所以能有如此之举,不仅需要聪明智慧和生活工作经验,最主要的是有一副热心肠。

蒸箱装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紧挨着锅炉房,那时学校师生都是免费打开水,打水时候顺便也蒸饭取饭。

在上午十点的大课间里,大家都拎着铝制的饭盒,淘好大米,洗净红薯、土豆、茄子等,然后把饭盒放进尼龙网兜里系牢靠,再随意而小心地码在偌大的蒸箱里,那种摆放和叠加很自觉,也很有顺序,绝对遵守“先来后到”,没有人加塞儿,或恶意换地儿,或挑肥拣瘦,不知道哪头抗热换来换去的……最主要的是那种氛围,朴实自在里充满悠闲的情调:彼此友好而信任,乐乐呵呵地打几声招呼,不紧不慢地交换几句信息,绝不是闲聊和扯舌头,而是感受彼此的存在:踏实、亲切而敞亮。

开蒸箱的时候是最美好的时候,不光是特别热闹,还掺杂了收获的喜气,热腾腾的蒸汽浓烈地弥漫开来,仿佛洁白而神圣的大朵祥云……是烧锅炉的师傅第一个进去开门,随即,一团白蒸汽就涌出来,等师傅猫着腰退出来之后……大家也低下头,煽着手陆续进去拿自家的饭盒……不紧不慢,依次进出,好像是约定好了的,淡定,从容。

如果今天还有这样的蒸箱,不知道是否还能重现那样的场景?

其实,当年也有丢饭盒的现象,后来才知道是馋嘴的学生们拿了饭盒,孩子们为的是里面喷喷香的大米饭,吃了饭,有的还把饭盒悄悄送回去,趁下午那里寂静无人的时候。起初,丢了饭盒的主人还十分气恼、仇恨地骂上两句,之后见饭盒回来了,也就不再计较什么了:给学生娃吃顿米饭,算改善伙食吧。于是,这样宽容的想法让人心里就平静了许多……为人父母的人啊都有这样源自天性的宽容!校舍里,生活中,人与人,物和物,多了宽容,也就归于平静。

有一年,在毕业的时节,从交还的学生宿舍的壁柜里,负责清扫的后勤人员发现了成堆的旧饭盒,年长月久,它们狰狞而可怜的样子如同被人遗弃的坏孩子。

是啊,它们平静地等待着比它们还要平静的主人呢。

就是这种无以复加的平静、无法复原的平静留住了我们那些最亲切的场景,留住了我们难忘的日子。

今天,站在明亮的食堂餐厅里,看着大型电饭锅蒸饭,等着奇异而可靠的机器人炒菜,我们的内心是足够平静的,但谁也不会否认,总能联想起那些热腾腾的日子啊,那些热腾腾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