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深耕故土 文耀坝上:胡学文与家乡的文学共生之旅
![]() |
|
编者按:“故乡在生长,我在这里和世界对话——”
近日,摘得凤凰文学奖首奖的小说《龙凤歌》读书分享会现场,从沽源走出的著名作家胡学文坦言,家乡既是地理坐标,更是他观察世界、思考人类命运的精神支点。
这片游牧与农耕文明交织的土地,因文学而底蕴深厚、生生不息;这位赤诚的坝上之子,因汲取故土的力量,在文学的殿堂里发出独特而洪亮的时代回响。
文学如何在坚守根脉的同时实现自我突破?
《龙凤歌》的创作实践给出了答案——以故土为精神锚点,以时代为观察镜鉴,以艺术为转化工具,在不变的人性与万变的现实之间,捕捉那些值得被书写的生命之光。
本报记者 翟见英
新书分享:
文学重逢与双向奔赴
七月的沽源,天穹澄澈,流云舒卷。胡学文新作《龙凤歌》读书分享会现场座无虚席。家乡的文艺爱好者们动情复述书中情节,提出关于寓意与哲思的困惑;胡学文凝神倾听,颔首回应,思想的河流在问答间蜿蜒流淌。
本土作家郝艳芳提问时难掩心潮:“《龙凤歌》中朱灯骑着自行车下乡,如今乡亲们已驾车穿梭——这种时代的嬗变,您如何捕捉得如此精准?”胡学文望向故乡人的眼眸:“年年归来,路如何延伸,车如何驰骋,都在乡亲们的故事里装着。”作家刘远青则执着于书中人物的韧性:“马秋月纵使困顿也绝不躺平,这是咱坝上人的精气神吧?”胡学文点头笑道:“是。再难也要把日子往好里过——这是咱们坝上人骨子里的光,亦是凡人对抗命运的精神微芒。”这种“光”,是《龙凤歌》最动人的精神内核,也是胡学文对坝上人生存哲学的精准提炼。
现场炽热的双向奔赴,使得签售环节的100本《龙凤歌》一抢而空,素雅的封面在读者手中传递着温热,热爱文学的心灵在此刻共振同频。扉页上胡学文写下的隽永字迹“根在沽源”,如一枚枚文学的种子,落入故土温热的掌心。当定居德国的沽源文学爱好者穿越9000多公里现身,将一本《龙凤歌》递到胡学文面前时,空气仿佛凝固了:“老师,您的多部作品都一直陪着我闯荡世界……”昔日学生一脸动容,胡学文郑重签名的手微微一顿:“文学,终究是把游子带回了家。”
创作转化:
从“生活葡萄园”到“文学葡萄酒”
“文学是作家生命个体真实性情的坦露,而一个人的性格,少年时便形成了。”分享会现场,胡学文谈及《龙凤歌》创作心得,直言真诚、坚韧的性情源于故乡滋养。坝上平原的风,塑造了胡学文的筋骨,也塑造了他笔下世界的轮廓。这些年里即便定居南方,他仍高频返乡:“一年回很多次,亲情需要,创作更需要。”张家口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为胡学文提供了独特视角:草原的辽阔赋予作品大气象,而农耕的厚重沉淀出人性幽微。于他而言,张家口早已超越籍贯的浅层定义,成为一种渗透血脉的创作基因,回家是维系与现实生命联系的必修课。
“我的文学版图多数以坝上为背景,家乡的变化自然是必须捕捉的素材。”从天鹅湖的旅游新貌到乡亲们的打工故事,从县城堵车的物质变迁到亲戚种藜麦的生计起伏,这些鲜活的现实碎片,最终都沉淀为文学世界的血肉。
然而,胡学文的创作并不囿于地域标本的复刻:“找不到与当代人的共鸣点、连接点,再好的素材也难以转化成好小说。”在他眼中,文学需如酿酒:生活是葡萄园,文学就是把葡萄酿成葡萄酒。素材必须经过艺术化提炼与重构,才能升华出普遍的人性共鸣与时代精神。
他的新作《龙凤歌》,正是此创作哲学的践行。耗时三年,这部聚焦坝上上世纪60年代一代人经历的作品,虽以故乡为坚实背景,却实现了对纯粹乡土叙事的超越。书中农民不再固守土地,他们四处闯荡,挑战命运的安排。“家乡不少人外出打工,带回多元信息,让坝上与广阔世界的联系更紧密。每次倾谈,都能通过他们鲜活的个体生命经验和独特视角,感知这个时代的脉动。”胡学文明悟,回老家了解的不仅仅是坝上乡土,还有中国乃至世界。地域的根脉与时代的潮涌在此交汇,赋予《龙凤歌》中个体命运起伏承载更广阔的图景。
创新突围:
在“变”与“不变”中拓展疆界
提问环节中,细读《龙凤歌》的文艺爱好者们,向胡学文聚焦了同一主题——与《有生》相比,新作《龙凤歌》呈现出鲜明的艺术转向:鸿篇巨制《有生》以特别长的句子展现从清末民初到新世纪的磅礴生命力,一位接生婆如同穿越百年风雨的坚韧地母;而《龙凤歌》则如一部凝练的散文诗,多用短句,追求四六成韵的古典意境,语言质地陡变。“每部作品都要力求不同,在语言、结构、人物等方面探求突围。”对此,胡学文披露文学创作铁律——突破自我,创新求变。
胡学文的创作清晰记录着他对文学疆界的不断拓展。在整部作品中,他将创作镜头深入人物内心幽微之处,在小说里呈现了大量细腻独特的心理描写:“我们不仅要展示行为,更要记录内心。”这种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双线书写,使《龙凤歌》成为坝上生活的活态档案,更成为映照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明镜。
文脉赋能:
当文学成为地域发展之光
当日下午,沽源县“顾小沽”初见会客厅内,多机位镜头凝练记录其对当代文学理念的解析。当精剪专访视频将这场对话突破县域,抵达更辽阔的受众:“许多远方读者都知道我回老家了。”
胡学文敏锐地感知到,短视频正重塑文学传播的范式。他珍视每一次读者共振——无论是分享会现场铁粉对书中情节的精熟讨论、签售现场的温度交互,抑或个人专访视频评论区的情感星火——这些皆为创作的反向滋养,构筑了胡学文审视作品的镜像,这种“作者——作品——读者”的互动闭环,让文学从孤芳自赏的象牙塔,走向更具生命力的公共领域。同时,胡学文也清醒地指出,传播形式的变化,并未改变文学的本质。“市场是检验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真正的文学魅力,在于多样化——既要有畅销的大众共鸣,也要有曲高和寡式的艺术探索。”
现场谈及张家口目前的文学创作氛围,胡学文的描述充满动态感:“现在的作家都挺活跃,写了很多好作品。”这种活跃并非单一形态,而是呈现出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多元生态——有人在传统叙事中深挖地域肌理,有人在新媒体场域中探索表达形式,有人则在跨界实践中积累独特经验。对此,胡学文很欣喜:“文学这东西很独特,用心写,以自己的方式往前走就好。”
分享会现场的书香渐散,但胡学文与故土大地深沉而鲜活的文学共生仍在郁勃生长。从坝上的风土人情到世界的广阔图景,从《有生》的生命礼赞到《龙凤歌》的日常光辉,他的笔如同一条坚韧的根须,既深扎于故乡的沃土,又在时代的苍穹下奋力舒展。时代向前,文学要不忘回头看。在根脉与突破之间,胡学文与故乡张家口,正共同书写着文学如何照亮乡土、映照时代、抵达人心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