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方案”的绿色答卷

——走进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

张家口日报 04版专版 2025年07月31日

本版摄影 武殿森

本报记者 马明明 通讯员 吴孟忱 王丹

7月30日,采访团抵达张北县,第一站来到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亲身探访这座被称为解决新能源并网“中国方案”的超级工程。

车窗外是一碧如洗的蓝天和郁郁葱葱的草原、树木,一派苍茫辽阔。远处,一座座洁白的风机平稳转动,一排排闪着蓝宝石般光芒的太阳能板为无边的草原平添了生机。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性示范工程,这座电站自2011年12月投产以来,累计输出绿电超100亿千瓦时,开辟出“清洁中国、领跑世界”的崭新路径。

创新探索:破解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

“坝上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句民谚道出了张北特殊的气候特点。这里风大、日照充足、空气纯净,年平均风速每秒6.3—8米,风电资源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这里的太阳能资源也极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898小时,太阳能资源可开发量3000万千瓦。

在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综合部副主任杨猛的引导下,采访团登上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四层主楼楼顶。极目远眺,一排排光伏板像镶嵌在草原上的颗颗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光伏廊道间,蓝天碧野交相辉映。

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示范电站投运以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攻克了从科研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多个难关,拥有30余项前瞻性新技术和119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设备,推进了风机、光伏、储能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了由设计规划起步、专项研究支撑、基础建设铺路,直至运营管理护航配套完善的新能源综合性“一揽子”方案,成功实现了“风光互补、储能调节、智能输出、友好可控”,破解了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集成应用的世界性难题。

2021年8月30日,新能源组网系统及涉网性能试验在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试验基地完成,进一步支撑新能源电源实现由并网向组网的技术跨越。

2022年12月27日,2·50兆乏调相机系统首台机组并网成功,助力传统电网向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升级……

在风光储设备状态评估及智能运维技术、风光储并网性能优化技术等方面加大攻关力度,并在虚拟同步机、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储能电池梯次利用等多个技术方向实现突破……

“工程肩负着破解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集成应用难题的神圣使命,采用世界首创的风光储输联合发电技术路线,分两期规划建设500兆瓦风电、100兆瓦光伏,70兆瓦储能。目前除37兆瓦储能仍在积极推进外,其余均已顺利建成投产,为破解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应用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创造了‘全球典范’,先后获得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杨猛说。

绿色贡献:“点亮奥运”的绿电先锋

走过十余年发展历程,这座超级工程带来的绿色贡献令记者震撼。截至目前,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累计输出优质绿色电能超100亿千瓦时。

作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核心项目,其示范效应已扩展至整个区域。来自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十周年成果发布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示范区设立10年来,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达3478.64亿度,减排二氧化碳约2.8亿吨。

“这里输出的不仅是电力,更是中国兑现‘双碳’承诺的实践智慧。”杨猛向记者强调。最生动的证明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示范区成功保障了奥运史上首次全部场馆100%绿色用能,圆满兑现“绿色办奥”承诺。

参观结束时,记者们在观景平台上驻足良久。一位记者感叹道:“十年前人们还在争论新能源能否担当大任,今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从‘试验田’到‘中国样板’的完整跨越。”

辽阔的张北草原上,风车巨阵依然在稳定旋转。这座曾点亮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绿色电站,如今正以更智慧、更高效的方式,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