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墙外的“引路人”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7月31日

本报记者 孙媛 通讯员 王梓沣

【人物名片】

李晓明:桥西区新华街司法所所长

6月17日凌晨三点,桥西区新华街司法所所长李晓明的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一个熟悉的名字——正在接受矫正的陈某。“李所,我爸病重,得马上送北京看病,书面假条来不及写……”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哭腔。李晓明语气沉稳:“别慌,先送老人去医院,手续回来补,路上有事随时打我电话。”第二天一早,他在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上快速标注了陈某的动态。

1987年出生的李晓明,2015年从部队退伍后,便一头扎进新华街司法所。如今,他的办公桌上除了《社区矫正法》汇编,还有一本磨得卷边的笔记本,扉页写着:“每个犯错的人,都该有一次重来的机会。”新华街司法所现有34名矫正对象,涵盖多种犯罪类型。在李晓明看来,管好这些人,关键是读懂每个名字背后的故事。他的每本档案详细记录着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信息、犯罪类型、矫正期限及心理评估报告,在此基础上量身定制改造计划,并为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申请帮扶,从生活救助到就业指导,让他们在约束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

“社区矫正就像弹吉他,监管、教育、帮扶每根弦都得绷紧,缺一不可。”这是李晓明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办公室,电脑屏幕常年停留在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界面。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他会逐一点击34名社区矫正对象的定位轨迹,查看是否有越界行为。“系统报警5分钟内必须核实,脱管漏管是红线。”他指着最近的记录,“上周郝某去邻市处理重要工作事项,提前报备了路线,系统显示一切正常。”对于老年或腿脚不便的社区矫正对象,李晓明会入户谈心谈话,用人性化管理让他们感受到关怀。

“很多人犯错,是因为不懂法。”李晓明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辖区的社区矫正对象中,不少人是因法律意识淡薄参与电诈。今年春天,社区矫正对象范某找到李晓明,兴奋地说刚刚找到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是做网络文玩古董买卖生意。“对方说不用囤货,转发链接就能抽成。”李晓明当即翻开《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手册》,指着案例告诉他:“这是典型的引流诈骗,你帮着转发就是共犯。”“差点又掉坑里,李所这一巴掌打得及时!”范某后怕不已。这样的“预防针”,李晓明打了无数次,针对电诈高发的特点,他每月还会在组织集中教育时,邀请辖区民警来拆解最新骗局。

“李所,我爸出院了,这是补的假条。”一回市里,陈某赶紧来到司法所报到,“住院这几天,您每天都问情况,比我亲兄弟还上心。”这样的场景,在新华街司法所时常发生:有人矫正期满后来到所里当面对李晓明表示感谢,有人逢年过节发来短信报平安……

十年间,李晓明负责的众多社区矫正对象,有人开起了小卖部,有人成了社区志愿者。“看着他们能堂堂正正走在阳光下,比啥都值。”李晓明摩挲着刚解除矫正的几份档案,欣慰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