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风光”无限绿潮涌
——“绿动中国示范先行·中央省市媒体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集中采访”活动侧记
![]() |
摄影 武殿森 |
本报记者 韩洁 赵晓刚
7月29日,“绿动中国示范先行·中央省市媒体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集中采访”活动启动。15家中央省市媒体记者齐聚我市,实地探访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十年来的建设成果。在为期2天的行程中,采访团用敏锐的视角捕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活力,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张家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故事。
“明阳”的落户,对我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目前,它已具备年产300台单机功率5—10兆瓦及以上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和年产450支90—110米大型叶片的能力。
作为集中采访中的重要一站,采访团满怀期待。来到张家口明阳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时,一台台轮毂、机舱罩,一根根百米长叶片近在咫尺,蔚为壮观。随着采访的深入,其中蕴藏的智能化、创新化技术令采访团成员感受到传统制造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完美融合。站在总装车间,望着这些“大块头”,中国电力报记者李欣智感慨良多:“第一次解剖麻雀式地对风机各部件的原理、作用了解得这么透彻。同时也没想到张家口新能源产业早已不单是一个供给侧,而是已发展成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产业。”
盛夏的张北,生机盎然,满目葱绿。站在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观景平台举目远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光伏发电板像一片蔚为壮观的蓝色海洋;一台台风力发电机组迎风起舞,随山形筑起一道靓丽风景。
在这里,大家听着风和光的故事,背后的硬核技术和创新突破让采访团的每个人都油然升腾起一股澎湃的自豪感。大家纷纷表示,这项工程是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十年来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意义不仅是在时间长河中增长的发电量,更是依托示范区建设在技术创新上的引领、在发展模式上的探索,进而带动着绿色能源规模化的应用、绿色产业全链条的延伸。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上下游、左右邻,更多地出现在强链延链补链之中。张北汇博光伏机器人生产基地内,一台光伏清洁机器人顺滑地跨越两块光伏板的落差,平稳地进行着清扫作业。这位“清洁能手”正是这里的明星产品,在它的赋能下,可有效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还能提升光伏板的发电效率。多项优势使其成为近两年新能源产业市场上的抢手货,目前年产量达3万台套。就在距离这里不远处,恒源新能张北500兆瓦光伏电站内,一台台光伏清洁机器人已经上岗工作,为这里源源不断产出的“绿电”护航。“张家口的‘无限风光’,让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推动了当地绿色产业高质量的发展。”河北工人报记者韩廷钰感叹道。
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应用场景在张垣大地上涌现,让看不到摸不着的新能源转化为老百姓生活中可感可及的日常。
在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河北分公司万全综合能源站,氢能应用到私家车领域燃起了很多记者的好奇心。“它不仅是各类氢能车辆的‘食堂’,更向着寻常百姓的‘氢’生活迈出了坚实一步。”采访团对氢能产业在终端应用的便民探索充满了更多期待。“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属于比较前沿的课题,在这里我看到张家口探索出了一些新的路径和模式,这为情况相同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和借鉴。”氢能的应用拓展一直是中国能源报记者张子瑞关注的重点,他认为眼前的成果有力地体现出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的成效和意义。
绿色发展托起“民生福祉”的故事还在继续。
走进张北县德胜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徐亚茹用一组数据向采访团展示了近年来村里的变化:2016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5800元,2024年提高到2.4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2016年的1.6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40万元。
好日子的背后与“种”下一片可长期稳定增收的“铁杆庄稼”紧密相连。“新能源产业带动下,村民喜赚‘三金’,土地的租金、村级光伏电站收益的分红,及在光伏板下种植牧草等作物的薪金,平均每年每户能增收3000元。”徐亚茹的话让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惠农富农间的联系更具象化。“随着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确实感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里的乡村振兴之路也越走越宽。”人民网记者郭静怡的话说出了采访团的心声。
作为此行的终点,采访团透过绿色发展理念在德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各自解锁了藏在绿水青山里的高质量发展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