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历时7年,村民自建村史馆留住乡韵乡愁
本报记者 赵晓刚 实习生 李思翰 通讯员 刘雅轩 李建丽
来到康保县屯垦镇五棚村,一处外墙绘有农耕文化图案的民宅格外引人注目。走进细瞧,一块古香古色的牌匾上写有“五棚村史民俗馆”字样,才让人恍然大悟,不禁好奇屋内收藏着怎样的“岁月流光”。
“这张老照片上的是老支书陈福,上世纪60时代,他带领村民植树造林10余年,才有了今天的绿树成荫!”每逢有人参观,“馆长”宁跃岗便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般地说着这些藏品的过往。
58岁的宁跃岗是土生土长的五棚村人。经历过人民公社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他,回想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总不免心潮澎湃,却难以寄物抒怀。近年来,随着“留住乡愁”的风吹遍乡村,一个个独具看点与特色的村史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也渐渐催生了宁跃岗将那些专属于五棚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标签“收纳整理”的夙愿。
于是,2018年有心的他开始了独自建馆之路。选址就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经过一番改造,120多平方米的三间平房焕然一新。而收集馆藏则颇费了一番功夫。他从自家拿出了多年的收藏,还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些祖辈使用的“老物件”,但依然感觉远远不够。“既然村史馆反映的是全村的历史变迁,全村人就应该群策群力。”在从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挖掘五棚村的历史脉络时,村里一位有威望的长者的一席话,给予了宁跃岗信心,也让村里更多人都知道了他正在做的事。
一抔乡土是最容易共情的。于是,大家开始有意收集家里那些“压箱底”的稀罕物,或捐或借给宁跃岗。几年间,经过精心筛选,1000余件展品经过分门别类整理,被归纳进老照片区、传统农耕区、文献资料区等,这些镌刻着历史痕迹的“老物件”在记录这个村庄百年积淀的同时,经过修葺的三间平房也终于有了“村史馆”的模样。
去年9月,五棚村村史馆正式开馆,吸引了许多村民走进来,大家看着一张张票证票据、一本本账簿、一件件农具都深有感触。“村史馆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老辈人有情感共鸣,让外出游子重拾了‘根’的记忆。”村民周玉富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七年磨一剑。如今的五棚村村史馆已成为附近十里八乡的新景点。康保县顺安小学的孩子们到这里研学“打卡”;逢年过节老友回乡聚会,也会先来逛逛,重拾乡土记忆……
“只要有人愿意走进来,听听看看,我这馆就一直办下去,让这乡愁能有个落脚地儿,也让五棚村的精气神儿一代代传下去!”站在村史馆前,宁跃岗目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