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瑟尔基河畔彩椒“甜”
本报记者 赵晓刚 通讯员 陶玉果
炎炎夏日,农忙正酣。
走进尚义县小蒜沟镇小蒜沟村茂鑫蔬菜种植基地,位于瑟尔基河畔的120多个大棚整齐排布,在骄阳下熠熠生辉。
大棚内,一株株半米来高的彩椒秧缠绕于吊绳之上,在绿叶簇拥中,一个个绿色幼果长势喜人。待成熟后,它们将换装,身披黄色、橙色或红色的彩衣,让北上广乃至俄罗斯、东南亚地区的食客感受香甜脆爽的味道。
此时,正是疏果的重要阶段。为保证挂果获得充足养分和光照,需要将侧枝、黄叶等一律疏除。这道工序看似简单,却是实打实的技术活。基地专门聘请来自“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的技术团队,确保收获季保质稳产。
此外,来自本地的20多名村民也不停地穿梭于大棚之间,忙得不亦乐乎。“眼下,除掉与农作物争抢养分的杂草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小蒜沟村民王芳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来到基地,种植了一茬葱头完成采收后,经过翻地旋耕、铺设滴水灌溉设施等工序,这些大棚于5月中旬又迎来满眼新绿,40万余株彩椒种苗被他们移栽进来,也开启了另一季特色种植新希望。
“8月彩椒收获后,我们还要拔除蔓茎平整土地,这样就能干到10月份。”每年近8个月的工期,每天120元工钱,让曾在外漂泊的王芳觉得,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日子同样越过越红火。
随着种植基地逐步迈向规模化、专业化,“供京蔬菜基地”“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市现代示范农场”等头衔也越来越多,而这离不开基地负责人韩小军的不懈努力。2015年,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他回到家乡,在小蒜沟镇的支持下,流转土地建起了百余座高标准大棚,并破解技术瓶颈,引入彩椒产业,直接带动30多名当地村民就业。
10年来,经过不断攻坚克难,基地培育出玛索、娜拉、黄钻等多个品种,而且受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的眷顾,这里种植的彩椒个大、皮厚、光泽度好,种出信心的韩小军还注册了“瑟尔基河”商标,让这里的“土特产”能卖个好价钱。
“今年我们又流转了300多亩地,打算建240个加盖保温棉被的‘暖棚’,希望结出更多‘致富果’。”韩小军扩大种植面积并非心血来潮。他算了笔账,发展错季种植,也就是7月种植,10月底收获,每斤彩椒收购价至少在6元以上,核算起来一亩地销售收入能达到3万元,300亩地就是近900万元,同时还能吸纳1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让“大棚经济”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
“未来,我镇将持续深耕特色农业,从‘一粒椒’走向‘一条链’,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小蒜沟镇党委书记白雪成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