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警惕“保本保息”陷阱:投资被骗背后的理财真相

张家口日报 05版金融通信 2025年07月16日

本报记者 乔宏玉

“交10万,一年稳赚2万,保本保息,银行背书绝对靠谱!”看着手机里“投资大师”发来的理财产品宣传,65岁的张阿姨动了心。她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钱,就这样投进了所谓的“银行专属理财”,最终血本无归。“保本保息”理财产品是否存在,这些看似诱人的承诺背后,藏着怎样的陷阱?

宣称“保本保息”基本是骗局

“现在哪还有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敢这么说的,不是违规营销就是诈骗。”银行业内人士明确表示。早在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就已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随后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进一步强调,理财产品严禁承诺收益,也不允许使用“稳赚不赔”等误导性表述。

这意味着,当前市场上所有声称“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要么是金融机构违规操作,要么就是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张阿姨的经历正是典型案例:她通过某社交平台认识的“投资大师”,自称与多家银行合作推出“内部保本产品”,只需将钱转入指定账户即可享受年化15%的收益。当她发现账户无法提现时,对方早已失联,涉案资金被用于非法集资和挥霍。

理财与存款:别再傻傻分不清

“理财和存款不一样,这是投资者必须明白的前提。”银行业内人士提醒,存款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50万元以内本金有保障,且利率固定;而理财产品不保本、不保息,收益完全取决于市场表现,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

对于老年投资者而言,更要牢记“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承诺收益越高,风险往往越大。面对“保本保息”“零风险高回报”等宣传时,可通过三个步骤防范:一是核实机构资质,通过银行官网、A P P等正规渠道购买;二是拒绝“私下转账”,所有资金往来必须通过金融机构官方账户;三是主动咨询家人或专业人士,不要独自做决定。

银保监会近期也发布提示,呼吁公众警惕“养老理财”“内部通道”等幌子,发现可疑情况可拨打12378金融消费投诉热线举报。守住养老钱,既要擦亮眼睛,更要远离那些看似“天上掉馅饼”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