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宏锦
【人物名片】
闫菁华:宣化区春光中学教师,获评“中国好人”
“中国好人”“河北好人”“张家口好人”……这些沉甸甸的荣誉都指向同一个人——宣化区春光中学教师闫菁华。她说,教书、育人、助学……人生里值得铭记的事情,都在爱心奉献中发生且绵延不断。
是老师也是“解语花”
初夏的一天,宣化区春光中学的下课铃声响起,闫菁华的化学课结束,但她和孩子们的交流才刚刚开始。六七个学生把闫老师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向老师吐露着近来遇到的考试及生活难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闫菁华既是老师,也是“解语花”。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刻苦钻研,和同事、学生们一起,想问题、找方法、做计划。她心思细腻、善于观察,若发现学生突然沉默寡言或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感时,就会用深沉而持久的力量,呵护同学们的心灵家园。
小魏是一名住校生,每周回家一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经常会遇到令自己苦恼、打不开心结的时候。闫菁华总能第一时间发现,给他意见、帮他解忧,用小魏的话说,“是闫老师让他的成长不孤单。”
闫菁华说,学生们的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是因为家庭变故或家庭生活和经济条件有了困惑,有的是因为家长突然患病等,只有让爱流淌进孩子心里,才能帮同学们走出困惑和迷惘。
是老师也是助学人
这些年来,闫菁华收获了孩子们对她的认可,可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给孩子们的生活、心理、学习蒙上阴影时,她也心痛不已。
如何才能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毕竟自己能力有限、帮助有限。一个偶然的机会,闫菁华接触到宣化区爱心公益促进会。
2015年,她参加了宣化区爱心公益促进会“十人精准助学”的助学项目。之后,成为此项目负责人。这些年来,她先后资助了七名家庭困难学生,并主动承担多个助学小组组长的职责,身体力行地感染着身边人,带动大家一起做公益,让更多的困难学生受益。
小浓是闫菁华资助的一名学生。多年前,孩子父亲因偷盗入狱,母亲在孩子出生时就离家出走,至今再无联系。孩子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家人靠奶奶和继爷爷种地为生。
闫菁华谈到,“我现在都记得第一次见孩子的样子,永远低着头,没有与人对视的勇气,说话也很小声,生怕一出声就要说错。”
孩子童年成长的经历,现实生活的困难,让闫菁华打心眼里心疼、担心。每个月她都会带着组员将助学金送到小浓家中,在帮助孩子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会给孩子家里带去一些生活必需品。
为了帮小浓战胜自卑,给她多一些关爱,每逢重要节日,闫菁华都会带礼物与孩子共度,让她像同龄人一样享受本该拥有的美好。她和小浓谈心,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她与班主任联系,给她争取展示的机会。慢慢地,小浓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从中等生成为班级的尖子生,也变得积极阳光。
孩子对闫菁华说的一句话至今令她感动,“老师,等我长大要开一家养老院,那样就能帮助很多人,老师老了也一定要住进来!”闫菁华说:“特别希望我们一起努力,让小浓活出自己的精彩,不再为原生家庭的缺憾羁绊一生。”
……
她关爱孩子们,也心系弱势群体。在各种灾害捐献钱款、捐赠物品活动中,她总是积极响应,积极捐款。在慰问孤独老人的座谈中,有她的亲情问候;在创城宣传志愿活动中,有她的无私汗水;在军民鱼水情联欢中,有她的灿烂笑容。
她的无私和坚守让大家看到了公益的中坚,也看到了社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