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嘹亮之声:《这就是咱德胜村》唱响乡村振兴时代强音
本报记者 翟见英
日前,在张北县德胜村举办的2025年河北省“强基工程”——“村歌嘹亮”群众文艺展演活动上,一首饱含泥土芬芳与时代激情的歌曲惊艳全场。由德胜村歌舞队倾情演绎的原创村歌《这就是咱德胜村》荣获“嘹亮之声”称号。现场,中国文艺志愿者、词作家宋青松,中国文艺志愿者、一级演员、词曲作家徐子崴,河北省文艺志愿者、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骆岭等专家评委对此首歌曲不吝赞誉。他们一致认为,《这就是咱德胜村》旋律优美动人,歌词真挚朴实,生动反映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与村民的幸福生活,其演唱与舞蹈画面感强,舞台呈现张力十足,是艺术性与群众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从田野采风到舞台绽放:
文化为乡村振兴赋魂
聚光灯下,德胜村村民质朴而喜悦的歌声,伴着充满生活气息的舞蹈,瞬间点燃了现场。歌词中,“一座座大菜棚”“一排排新民居”“一片片铁杆庄稼”“一条条宽阔大道”,这些描绘着德胜村光伏发电、马铃薯种植产业兴旺和村容村貌巨变的词句,不再是简单的生产生活场景,而是化作跳跃的音符和流动的画面,传递着村民对家乡巨变的自豪和对更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习习的春风,温暖着咱的心”,唱出了政策暖阳下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真切提升。
这首歌的诞生,是艺术扎根沃土、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市文联委托市音乐家协会为德胜村量身打造了这首“声音名片”。
市音协主席尤志国带领团队开启了“沉浸式田野调查”的创作之旅。词作者董汝河、曲作者孙智广等艺术家多次深入村庄,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察看庄稼喜人长势,观察光伏板如何将阳光转化为电能,记录村民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正如尤志国所言:“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就是要走进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他们从“光伏板映着蓝天”、“土豆花开满山坡”等充满产业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意象中汲取灵感,让歌词和旋律都深深打上了“德胜烙印”。
舞台上绽放的“情景剧”:
从生活提炼的艺术升华
将德胜村的产业故事搬上舞台,是另一个艺术转化的精彩篇章。舞蹈编排由市舞协主席付兰担纲。她独具慧眼,将冰冷的光伏板几何形状巧妙地转化为充满现代感的舞蹈队形;把土豆从播种、开花到丰收的生命周期,提炼为一套充满象征意味的“播种——开花——收获”动作序列。这种抽象化具象的创作手法,让产业元素通过肢体语言获得了审美表达,整场表演犹如一部浓缩的乡村情景剧,充满地域特色又符合舞台艺术规律。
《这就是咱德胜村》的成功实践,超越了单一作品的价值。它已成为德胜村响亮的“声音L OG O”。这不仅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更是一个村庄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奋进的生动写照,一曲由村民心底唱出的时代之声。更重要的是,村民们通过演唱这首歌,强化了文化主人翁意识,他们不仅优化表演细节,更自发地向游客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同时,这首村歌是市音协近年来为基层创作百余首村歌实践中的一个璀璨亮点,它构建了专业团队+地方需求+群众参与的基层文化建设新模式,成功地将产业成就、生活变迁转译为动人的艺术语言,让村民成为文化表达的主体。它有力地证明: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文化不是点缀,而是凝聚人心、激发内生动力的澎湃引擎。德胜村的歌声,正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嘹亮、动人的号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