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银链轻响!这只“葫芦”飘香七百年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聚焦 2025年07月10日

本报记者 翟见英

工地惊鸿

极简美学揭开一角

1991年,河北蔚县电力局施工工地,一把蒙尘的银壶悄然现世。它无繁复纹饰,仅以流畅的葫芦曲线勾勒轮廓,壶盖与弧形执手间一条银链轻巧牵连,下腹部一道细长壶流如新月弯弯——这是元代工匠留给现代的“设计签名”。

在“金银器世俗化”的元代,素面葫芦执手银壶并非宫廷专属,乃富商或文人家中的寻常茶酒器。它摒弃了宋代的瓜棱压纹、唐宋的龙凤錾刻,以哑光银胎和极简造型,诠释了元代民间的实用主义审美。

福禄鼻祖

一把壶也有谐音梗

从河姆渡遗址的古老种子,到元代银壶,葫芦始终是中国人生活的“全能选手”。

葫芦谐音“福禄”,古人早把吉祥话“封印”在造型里——壶身圆鼓如聚宝盆,细腰系链似福禄相牵。古人视葫芦为“壶天”,陆游曾赞“葫芦虽小藏天地”,一只壶里装着古人对宇宙的浪漫想象。葫芦为壶,不仅是一件实用器物,更是元代人精神世界的微缩宇宙。

这把素面银壶,以天然葫芦为原型,壶身圆润如孕生机,壶流纤曲似引甘泉,壶链轻缀若系福缘,将“壶中日月”的逍遥理想、“马背畅饮”的实用智慧,熔铸于一器之中。壶中盛的不仅是奶酒清茶,更是对“福禄双全”的朴素渴望。

壶中乾坤

科学抑菌古人早g e t

葫芦形执壶并非元代独创。宋代耀州窑已有青釉刻花葫芦壶,但多为陶瓷制品。元代匠人将葫芦升格为银器,融合游牧民族便携,壶流更曲、执手更高,便于马上斟酒帐中烹茶。

蔚县现存150余座古堡,其中邢家庄村便存有元代古堡。想象700多年前古堡里的茶酒日常:堡中主妇以此壶温酒,商人携它行商塞外,壶中流淌的或是蔚州黄酒,或是塞北奶茶。

“银壶密码”的科学回响:唐代陆羽在《茶经》盛赞银器“至洁”,明代《茶疏》称“茶注首银次锡”,今人追捧银壶煮水,因其释放银离子可抑菌、软化水质——古人凭经验总结的智慧,竟与现代科学不谋而合。

这把银壶如何“闯入”当代生活?——古堡民宿中下午茶正飘香。如今,“围炉煮茶+银壶”已成蔚县文旅新标配,壶链轻响中,历史变得可触可品。

当年轻人用同款银壶冲泡手磨咖啡,当民宿灯光照亮葫芦壶的温润轮廓——元代匠人捶打银胎时的敲击声,仿佛穿越时空,与当下的沸腾水声交织成曲。

这把素面银壶,不再是蔚县博物馆玻璃展柜中的静止符号。它从蔚县古堡的尘土中醒来,带着茶香酒韵,注入现代人的精神之“壶天”:所谓文化传承,不过是让昨日的生活智慧,继续滋养今日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