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我与《张家口日报》的半生守望
刘春
近日看到“我与张家口”征文启事,埋藏心底多年的情愫不禁翻涌而出。作为与《张家口日报》结缘三十余载的老读者、老通讯员,这份报纸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轨迹,更在人生的每个重要节点给予我前行的力量。
初识《张家口日报》是在师范学校的班级读报栏前。那时,每晚自习前翻阅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成为我最期待的时光。虽然屡次投稿都如石沉大海,但报纸上那些鲜活的文字始终吸引着我。记得一年寒假,发现家乡盐碱地上奇迹般成活的杨树林,我循着树根挖出了“挖坑控碱换土”的种植秘诀。当这篇报道变成铅字时,那种喜悦至今想起仍会心跳加速。这极大地激励了我投稿的热情,我每天更是对《张家口日报》从头到尾认真研读,碰到好文章反复咀嚼,分析文章的角度、好的语句,剪贴下来分类装订成册。离校时,我特意将三年积累的三大本剪报集装进行李——这些泛黄的纸页,承载着一个文学青年最朴实的梦想。
毕业后在山村小学任教的日子里,《张家口日报》成了我瞭望世界的窗口。我认真执教,所带小学毕业班学生三项成绩位居全乡第一名、全县前三名。闲暇之余,每天认真研读《张家口日报》,并不断收集全中心校和全乡的新鲜事、好角度的事投稿。和我在一起任课的几名老师,时不时地和我开玩笑,劝我别写了,还不如多休闲一会儿,我每次都是笑一笑,但内心是坚定的。那时的我,常常是白天教书育人,夜晚伏案写作,由于村里晚上停电是常事,蜡烛常常亮到深夜。记得为了给一篇报道盖章,我在狂风里推着自行车走了十里崎岖不平的泥泞路;也曾为躲避雷雨,蜷缩在土埂下淋得浑身湿透。最难忘那位老村干部的嘲讽,“要是你能登报,我这村干部就不当了!”这些声音非但没让我退缩,反而锤炼出更坚韧的笔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付出终于有了收获。我写的学生们到地里捡粮食、卖钱征订报纸的事迹成功发表在《张家口日报》《河北法制报》;我收集捕捉的村里好人好事也相继在报纸刊登发表,《豆腐坊里建起读报栏》一稿不仅发表在《张家口日报》,还被评为“张家口好新闻”;《团豆沟村的“经济沟”》稿件刊登在植树节当天的《张家口日报》……那一年,我清晰地记得,基本每周都会在《张家口日报》看到我的名字。当时,所在乡的张乡长看到我发表的诸多文章,把我叫到他办公室,鼓励我,“只要在报纸上看到你的稿,我就参照报社给的稿费双倍奖励你。”还问我“愿不愿来乡里当通讯报道员……”我兴奋得一晚上没有睡着觉,因为我感到,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回报……
命运的转折往往始于坚持。因为发表的多篇报道,我先被调往县城一所小学教导处,专门负责全校的文字工作,后又进入县委办从事文字工作。十年间,从全县工作报告到重大活动报道,那些在《张家口日报》积累的写作经验都化作笔下星河。即便后来离开文字岗位,我依然保持着每天细读报纸的习惯,就像老友间的晨昏定省,且偶有文章仍在《张家口日报》等各级报刊上刊登。
如今回首,《张家口日报》引导我走了一条笔耕不辍的路,更让我走了一条勤勉的路。是她,坚定了我不屈的意志,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更是她,让我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走上了公务员岗位。她教会我在盐碱地里看见希望,在烛光下坚守初心,更让我懂得:每个平凡故事都值得被记录,每份真诚付出终会开花结果。
值此征文之际,谨以这篇拙文献给我的良师益友——《张家口日报》。愿我们继续相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共同书写更多动人的张家口故事。
(作者:刘春,阳原县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