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动仪式上为基地特聘艺术家颁发聘书。
本报记者 翟见英
七月的张家口,山川霁色,大境门在湛蓝晴空下巍然矗立。这座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的雄关,正见证一场艺术与历史的深情对话——中国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张家口书画艺术创作基地、研学基地正式启动。当红绸落下,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再添一颗文化明珠,千年文脉与当代艺术于此碰撞出璀璨星火。
群贤至:大境门下共绘文化盛景
7月5日基地启动仪式上,81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上台致辞,全场肃然。她执话筒而立,声如洪钟穿透云霄,“看这塞外雄关!四百年多前张库大道商队从此启程,驼铃响彻欧亚。如今它张开臂膀将四海宾朋荟萃于此,恰是古今开放包容精神的回鸣!”她以评书特有的顿挫韵律,将张家口联通内外、融汇古今的气度娓娓道来,更点明了基地承载的双重使命:“这里既是书画艺术的‘塞外驿站’,更是文明对话的‘当代口岸’——让丹青笔墨联通京张,让草原丝路的开放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著名小品演员李文启一登台即兴抖出“金包袱”:“这么近,又什么都有,高铁高速挺好走,应该早来张家口!”寥寥数语道出艺术家们对这片土地的惊艳初遇,一时间点燃满场欢笑。“‘刀不磨不利,艺不传即熄’,基地要做的,就是把书画从殿堂请进烟火人间,让娃娃们提笔擅画大境门,落墨能写塞外雪!”他表示日后会常来张家口,以基地为桥梁,开展书画创作、学术研讨、艺术交流等活动,生动讲述张家口独特的历史故事与地域风情。
现场致辞的表演艺术家孙维民抬头深情凝望大境门,庄重腔调里激荡着深情:“从察哈尔抗日烽火到冬奥健儿英姿,这方大地始终澎湃着英雄之气。”他即兴朗诵起电视剧《海棠依旧》里的经典台词,铿锵话语里寄予着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期许,博得现场雷鸣般掌声。尔后,这位艺术家表示:“愿我们以笔墨为舟,载四方宾朋共赏张垣物华天宝!”
启动仪式上,为书画创作基地、研学基地特聘艺术家颁发了聘书,此刻,聘书不仅是身份的认证,更是长城精神与笔墨丹青的缔约。当艺术家们双手郑重地接过鎏金聘书,四百年前张库大道商队启程的驼铃声仿佛在城楼间悠然回响,历史长卷在此刻添上新墨。
活动现场,活动总策划、中国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和向大境门景区赠送了创作的故乡情系列作品《万里长城第一门大境门》,其笔下的大好山河一派雄浑气象,狼毫勾勒的城楼凝铸着塞上风骨,水墨皴染的燕山承接着历史霜色,这既是游子对精神原乡的炽热告白,亦是今人对雄关文脉的虔诚献礼。
笔墨兴:塞外山河激荡创作灵思
活动当日,画虎名家姚少华立于大境门下,塞外长风鼓荡衣袂。“虎啸生威,正如此地气象!”他指向逶迤长城,目光灼灼:“我要将这份雄浑融入虎骨,让丹青诉说张家口的历史基因。”著名篆刻家霍建中抚过古城砖纹感慨:“每一道刻痕都是文化密码,值得以刀锋铭记。”
现场艺术家们不约而同提及张垣大地的三重馈赠:长城雄关的筋骨、草原丝路的血脉、非遗文化的魂魄。表演艺术家刘大刚细数三十年间五次踏访张家口的见闻:“从往昔‘风沙口’到今日‘冬奥城’,这片土地的巨大变化实在令人欣喜。冬奥赛场变画板,长城垛口作印章,这基地正是给这大好山河盖的艺术邮戳,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书画艺术创作基地内,一方丈余宣纸如雪铺展。张和执笔立定,狼毫饱蘸浓墨,悬腕凝神间忽如剑客出鞘——“梅骨兰香”四字跃然纸上,墨韵在宣纸上晕开清雅气韵。
现场倏然静寂,唯闻屋内风铃轻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刘维平拊掌而叹:“梅经霜雪愈劲,兰处幽谷自芳!此四字岂止书法,恰是张垣文脉之精神!”著名篆刻家霍建中凝视墨迹,但见遒劲的“梅骨”中藏魏碑风神,似大境门砖石镌刻的沧桑,“兰香”以飞白笔法勾出,宛若草原天路飘来的悠远芬芳,他欣喜道:“梅枝如篆刀,兰瓣似朱文——书画印魂原是一家。”
这墨迹未干的四字,恰是基地使命的诗意注脚。梅之骨承长城雄关的坚韧风骨,育艺术创作的不屈精魂,而兰之香传非遗文化的千年清韵,酿美育浸润的绵长芬芳。张和搁笔笑言:“愿此地学子皆如寒梅砺艺,此间笔墨长似幽兰沁心。”清风拂过,未干的墨香与山野兰草气息交织,文化清芬萦绕长城内外。
薪火传:基地启动锚定未来使命
“这里不仅是名家创作室,更是公众美育课堂!”启动仪式上,张家口市驻北京流动党委书记梁登城的致辞揭晓了基地的宏图。
未来,基地将通过三大行动激活文化基因——以笔为媒,邀全国名家描绘张垣山河,创作承载地域精神的传世之作;化静为动,开发非遗体验、长城写生等研学项目,让文化遗产可触可感;跨界联动,以书画、曲艺、影视多艺术形式,讲述张家口的深厚人文。正如北京北海书画院副院长贺卫平所言,“当孩子们在大境门下提笔蘸墨时,传统文化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土壤。”这座基地,正为千年文脉开辟出崭新的生长空间。
仪式尾声,艺术家们齐聚大境门下合影。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笑言:“今日不是终曲,是序章——我们必将携更多同仁踏访张家口!”现场游客纷纷驻足,手机镜头对准这些文化使者。
红日当空,中国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张家口书画艺术创作基地、研学基地的牌匾熠熠生辉。这座曾见证商队远征、冬奥辉煌的雄关,如今又肩负起新使命:让中华书画艺术在长城脚下扎根生长,让张垣故事随翰墨丹青传遍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