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国字号”招牌背后的振兴密码
——全国文明村镇辛庄子村见闻
本报记者 胡程利 通讯员 院玉顺 满娜
不久前,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了“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辛庄子”的名字在列,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村庄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走入了人们的视野。是什么原因,让这里收获了“国字号”的招牌?又有什么秘诀,让这个长期被“穷”所困的小村庄旧貌换新颜?带着好奇,记者来到下花园区辛庄子乡辛庄子村进行了走访。
一座座整洁的院落错落有致,一条条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道路两侧树木繁茂……刚进村口,一幅赏心悦目的田园画卷便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世外桃源”的浪漫。
前行不远,一户人家门前“十星级文明户”的标牌映入眼帘。指着这个“红牌牌”,村支书董连明解释说,孝顺老人、和睦邻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激励大家崇德向善,每年村里都会根据村民的日常表现和群众推荐,开展“最美人物”“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用咱村人的话说,自己评、自己选,人人心里有杆秤,人人争当文明人。”除此之外,村里还依托农家书屋、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定期举办道德讲堂、法治讲座,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同时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简办红白事已成为村民们共同遵守的准则,为乡村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咱村能评上全国文明村,真是想也不敢想!”村委会里,几个村民正一遍遍地对照着评选名单,脸上笑开了花。见到有记者,61岁的董连兵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主要种玉米,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村里就有项目,但凡有点儿劳动能力的,每年都能多挣个五六千块钱!”
老人口中的“项目”是指村附近的蝶恋花农场和洋河休闲旅游项目,多年前就已成为附近村民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村里又通过“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引进了纺织品加工等其他项目,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彻底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局面。随着乡村旅游逐渐兴起,观光采摘吸引了越来越多城里人前来体验田园乐趣,也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益。
钱袋鼓了,干劲足了,村里的人居环境也跟着越来越好。污水管网入户工程让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路灯亮化工程确保村民夜晚出行安全无忧;常态化卫生清理让每一块角落都保持着干净清爽……随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跟着提了上来。“环境好了,咱的日子才更有盼头嘛!”村民赵守芳一边打扫庭院一边感慨。
“是党的好政策让咱过上了好日子!”为了将党的政策真正送到群众心里,如今村“两委”还会通过集中学习、座谈交流、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并借助村广播、宣传栏和微信群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年逾古稀的老党员董志明激动地说:“现在每天听广播里的政策解读已经成了习惯,大家伙儿心里亮堂了,干劲儿也更足了!”
正午时分,阳光正浓,透过窗棂斜射进来,正好洒在老人的脸上,勾勒出写满幸福的温暖注脚。如今的辛庄子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村庄环境整洁优美,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