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无声世界绽放梦想之光

——我市12名听障学生高考全员上榜纪实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7月01日

本报记者 王瑶

近日,我市特殊教育学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校12名听障学生在今年高考中全员上榜,其中8人被本科院校录取,4人考入专科院校。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学子们跨越无声障碍的坚韧奋斗,是学校专业培育的匠心付出,是家庭不离不弃的温暖托举,更是社会关爱汇聚的力量。在无声世界里,他们用拼搏奏响了最动人的希望之歌。

追梦之路

以坚韧为笔,书写无声华章

对听障学子而言,追逐梦想的每一步都比常人更沉重。他们要在“听不见”的壁垒前,用眼睛、用指尖、用心灵捕捉知识的微光,把旁人眼中的“不可能”,一点点熬成“可能”。课堂上,他们紧盯手语翻译的指尖、捕捉老师唇齿间的音节、默记黑板上的文字,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后,图书馆、教室总有他们的身影,对着教材反复琢磨,把难题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慢慢攻克。

闫如珂的世界,从记事起就少了声音的刻度。课堂上模糊的讲解、与同学交流的隔阂,曾让这个女孩一度把自己裹进情绪的茧房。是老师蹲下身用手语比划的鼓励、手把手教她用画笔表达心事,让她慢慢探出触角——绚烂的色彩成了她的“语言”,画布上的光影凝结着她对世界的观察与热爱。靠着这份对艺术的执着和日复一日地苦学,她最终被北京联合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录取。“想入党,想在大学里学更多设计技巧”,这个用画笔说话的女孩,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白雨的世界,始终蒙着一层声音的纱。但先天性听力障碍没能挡住她对英语的痴迷——靠着唇语分辨发音、戴着助听器反复听读,她的英语成绩在班级里常年稳居前列。课余时间,她的口袋里总装着一个小本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生词和例句,字迹工整得像刻上去的。“老师讲课会特意放慢语速,板书也写得格外细致”,白雨用手语比划着说。这份双向的努力,让她顺利考入长春大学动画专业。她希望用手中的画笔,创造出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也想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和他一样的人,相信只要坚持,梦想终会绽放光彩。

王佳慧自幼儿园起就来到市特教学校,曾是老师眼里的“贪玩少女”。因听力障碍跟不上初中课堂节奏,她索性把精力放在了玩乐上,前途像被浓雾笼罩。转机出现在老师发现她随手画的黑板报——那些灵动的线条里藏着天赋。“试试走艺术路?”老师的手语刚落,王佳慧愣住了。从那天起,她把画笔当成了钥匙:课堂上专注补基础,课后泡在画室练技巧,老师为她定制的学习计划被标满了红笔批注。最终,这个曾经迷茫的女孩成了高考“黑马”,被绥化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录取。“等通知书的日子,空气都在发烫。”她红着眼眶打手语,“15年的学路,终于走到了亮处。只要不放弃,无声的世界也能听见梦想开花的声音。”

特教力量

以爱为桥,铺就成长之路

12份录取通知书的背后,离不开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悉心培育,离不开一群“用爱备课”的老师。

特教学校的老师深知听障学生求学的艰难,他们用专业与耐心,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从基础知识的传授到高考考点的针对性辅导,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课堂上,老师借助手语、多媒体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让知识的种子在无声世界里生根发芽。课后,老师主动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一对一辅导,帮助孩子攻克学习难关。

学校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设绘画、手工、舞蹈等特色课程,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兴趣特长,增强自信心;组织各类活动、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提升沟通与适应能力。这些积累,不仅让学生们在高考专业选择时更有底气,更让他们学会了“和世界对话”。

“看到孩子们拿着通知书笑的样子,19年的特教生涯都值了。”班主任郭宏丽的声音带着哽咽。25年教龄,19年特教经历,她的教案本上写着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慢开花的种子,需要更久的阳光。”为了这12名学生的高考,学校提前备考,了解了9所院校的招生政策,每月开月考分析会、每周做心理疏导,高考期间更是全程陪考:提前购买车票,订好住宿,为孩子们提供后勤保障与心理支持。“我们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追梦路上,有人托着他们。”

家庭托举

以爱之名,铸就坚实后盾

对听障孩子的家庭来说,陪伴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从确诊时的崩溃,到学着用手语沟通,再到陪孩子闯过高考关,每个家庭都藏着一肚子“熬过来”的故事。

白雨的妈妈至今记得那天:诊断书上“先天性耳聋”五个字,让她把自己关在厕所哭了一下午。后来,她把诊断书折成纸船,开启了漫长的语训和陪伴之路。孩子戴上助听器时,她拉着白雨的手贴在自己发声处,孩子喊出了第一声“妈妈”。以后白雨叫的每一次“妈妈”都是给予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异地语训时,三岁的白雨在封闭学校里抱着床围栏睡觉,不哭不闹;长大后,孩子会因为助听器的杂音发脾气,她就用不熟练的普通话慢慢开导:“妈妈也想听听你的嗡嗡声,去感受你的内心。”高考结束那天,白雨冲出来抱住她,打手语说“妈妈辛苦了”,“那一刻,我好像真的听见花开了。”

王嘉宁的家,为了孩子“漂”了15年。“只要能让他进步,去哪都行。”妈妈说。从北京周边的出租屋,到市特教学校附近的新家,他们跟着孩子的求学路搬家。最让她感动的,老师像妈妈一样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今,王嘉宁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性格也从腼腆变得开朗。“他说想当设计师,我们就陪他接着闯。”

12名听障学子全员“上岸”,是一场关于坚持的接力赛:学子们用坚韧跑完了最后一棒,老师们用专业铺就了赛道,家长们用爱筑起了护栏。这份成绩,不仅是给特殊群体的礼物,更在告诉世界: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奏,只要有光照亮,寂静里也能长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