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巍巍太行显丹心 浩浩洋河写忠诚
院玉顺 宋海博 王玉虎
1920年5月,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东长义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王庆珍。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子弟,日后却成为我军通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家中长子,王庆珍从小就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责任感和求知欲。在姐夫王专材(时任中共晋冀豫省委干部)的启蒙下,少年王庆珍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年仅17岁的他毅然告别家乡,经姐夫介绍参加革命,被分配到辽县县政府担任勤务员。
在县政府工作期间,一台老式磁石电话机引起了王庆珍的浓厚兴趣。这个能实现远距离通话的“神奇盒子”让他如痴如醉。每当工作间隙,他就围着电话机转,向技术人员请教每一个细节。凭着过人的悟性和勤奋,两年后,这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家子弟竟被破格提拔为县政府电话总机员,负责全县的电话通讯维护工作。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成为我军通讯专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0年春天,随着八路军129师扩编,王庆珍如愿穿上了军装,被分配到师部电讯队。当时我军通讯人才奇缺,每个通讯兵都是“宝贝疙瘩”。王庆珍深知责任重大,白天跟着老同志实地操作,晚上就着油灯研读技术手册。同年8月,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在榆辽战役中,王庆珍带领通讯班冒着枪林弹雨架设线路,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确保了指挥部与前线的通讯畅通。战役胜利后,《太行日报》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区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此时已升任电话总局技术骨干的王庆珍,带领战友们背着沉重的通讯设备随军转战。在一次突围行动中,为掩护总局转移,他所在的14人通讯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仅6人生还。饥寒交迫中,本就体弱的王庆珍因肺病发作昏倒在雪地里,幸亏战友们冒险找来食物和热水才将他救醒。这次战斗给他留下了伴随终身的胃病和肺病,但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在最困难的1943年,面对日军严密封锁和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王庆珍创造性地发明了“土电话”。他利用缴获的铁皮桶和麻绳,经过数十次试验改进,最终研制出通话距离达百米的简易通讯装置。这个发明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可谓雪中送炭。与此同时,他还带领战士们在驻地陵川县东河村开展生产自救。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和面,天不亮就挑着刚出炉的火烧走街串巷叫卖。靠着这些微薄收入,他们不仅解决了自身给养问题,还为根据地筹集了宝贵经费。
抗战胜利后,王庆珍继续在解放战争中建功立业。1946年调任太行军区电话总局四分局修理干事期间,他独自承担了所有缴获通讯设备的维修工作。正是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让他在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已升任二分局支局主任的王庆珍获得了一个特殊待遇——晋中军区特批他骑着枣红战马回乡探亲。当他回到阔别七年的家乡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潸然泪下:母亲因思念成疾早已离世,父亲独自拉扯着四个弟妹艰难度日。在抗战最艰难时期,日伪军曾多次闯进家中,威逼利诱要他的父亲说出儿子的下落。面对敌人的淫威,这位朴实的老人始终坚贞不屈。
新中国成立后,王庆珍历任华北军区通讯副股长、炮兵十四师首任通讯主任。1954年,他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地方,担任下花园电石厂复建首任党支部书记。在新的岗位上,他将军人的优良作风带到经济建设中,带领全厂职工艰苦奋斗,使这个饱经战火摧残的老厂焕发出新的生机。即便在1979年因病离职休养后,他仍坚持每天阅读报刊,时刻关注着我军通讯技术的发展。
1980年1月10日,这位为革命事业奋斗了43个春秋的老战士走完了光辉的一生,享年59岁。出殡当日,千余名干部群众自发前来送行,长长的送葬队伍在寒风中肃立,向这位永葆本色的老革命表达最后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