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岁月如歌

父亲的教书生涯

张家口日报 08版长城·作品 2025年06月26日

王宏海

在父亲19岁那年,填写执教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家乡西北山区最偏远的地方,白草乡小羊圈村任小学教师。

一条羊肠小路,一个瘦小青春的男孩,穿一身粗衣薄衫,迎着余晖走向山村,开始他的教书生涯。

那时,许多人家,宁愿让自家的孩子放羊,放牛,种地,也不愿学习文化知识。

父亲看着空荡荡的教室,晚上在自己的窑洞里,苦苦思索,忽然,他恩师在毕业前的一段话又涌入脑际。“孩子,咱们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条战线需要大量的知识人才。尤其是教育,它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根基,你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传播文化知识。面前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办法是想出来,只要你认真地深入群众中间,没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

“对,绝不当逃兵。”父亲铁下心来。第二天,在老支书的引领下,父亲开始了走村串户的动员工作。并提出先上半天课,下午让孩子们帮家里干活,那阵子正时金秋季节。

父亲也加入了帮农户收秋的行列,与家长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那时,村子里几乎都是目不识丁的人,父亲在老支书的帮助下,为乡亲们办起了识字班,不久,便成了人人尊敬的“小先生”。

山里人是最懂得感恩的,从此,父亲再也不用从五丈多深的井里打水,每天水缸满满的。屋子里不但多了许多串门的乡亲,还多了烤山药,糊糊面,玉米饼子。

无独有偶。我与父亲同样年龄的那年,在西细庄打工期间,一位工友叫王海青,是父亲曾经任教的小羊圈村人。由于与他交好,在完工那天,我也来到这个父亲付出心血的地方。

当海青对他父亲说起我父亲就是那位教书的小先生时,他激动地说:“回去与你爸说,我就是那位老支书。”

在饭桌上,老支书向我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父亲在羊圈任教的许多故事。

父亲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要不是老支书说起,我决不会知道父亲的故事。

后来,正赶上六〇年,自然灾害,家里极缺劳力。父亲在奶奶逼迫下,说什么“宁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他硬生生丢掉了国办教师的工作。

再后来,形势稍好转,父亲在乡村缺乏教师的情况下,被教育局又安排在本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一教就是二十余年。

如今,父亲走了,那位恩师及老支书也走了。

昨夜,我又梦见父亲,在他身边能听见孩子们的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