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弦歌四十载赤心系张垣
——尤志国教授的艺路长歌与文化担当
![]() |
尤志国深入群众中进行文艺志愿辅导 |
![]() |
尤志国在师生毕业音乐会上激情放歌 |
编者按:尤志国教授的艺术之路,是一部扎根乡土又超越地域的攀登史。
从张北师范的琴房到张家口学院的讲台,从担任张家口市音协主席到策划一次次品牌性音乐活动,尤志国以声音铸桥,让乡土音符淬炼成通向寰宇的金色声腔,他用四十年时间诠释了艺术修为与文化自觉的辩证关系:唯有对专业的极致追求,方能具备引领文化发展的能力;唯有对故土的深沉热爱,才能将个人艺术理想升华为群体文化记忆。当他规划推送张家口作品走向省内外的蓝图时,其身影已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服务社会的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 翟见英
艺海淬炼:
从乡土音符到国际声腔的求索
6月7日,张家口学院演播厅华彩尽染。当《与阳光同在》的旋律从尤志国教授胸中沛然涌出,每一缕声波都携着岁月的质感,浸润整个空间。那嗓音醇厚若经年美酒,又似穿越岁月的光束,将四十载淬炼的功力瞬间点燃——世人只道是舞台的华光流转,却不知这是灵魂深处熔铸成金的艺术之辉。
尤志国震撼人心的声乐修为,深植于少年时期张北师范学校的简陋琴房。那年寒冬,他反复揣摩蒋大为《牡丹之歌》的每一个音符,琴声已然冻结,少年额头却蒸腾着执着的热气。恩师杨仲华悄然立于门外,闻此歌声,仿佛听到了燕赵大地的呼吸脉动,不禁推门惊叹:“此子喉中有山河!”慧眼识才的杨仲华为爱徒量身定制“小灶式”训练,质朴高亢的康保二人台、苍茫辽阔的坝上民歌等在精心熔炼下深深烙印进尤志国的艺术基因。日益精进的技艺背后,是无数次在琴房里对着民歌谱子逐字逐句打磨的坚定身影。多年后,当尤志国主持完成系统揭示北方农村声乐教育禀赋、困境与突围路径的《北方农村音乐教学现状》这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时,他深情坦言:“这些田野泥土里长出的音调,是江河奔流的血脉注脚,它们教会我音乐要接通地气,才有可能触及天际。”
在长城脚下完成启蒙的尤志国,考入河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后以更为炽热的初心前行。尤志国笃信舞台即课堂,践行“每周艺术实践”,与同窗一道奔赴工厂车间、村头田埂,将课堂精研的声乐理论在工厂机器的轰鸣里、在田野的风声中熔炼为浸润人心的歌声。一次演出,尤志国连唱7首,台下听众仍不舍离场,孩子们踮着脚尖趴在台沿,目光灼灼如星——那一刻,他真切触摸到了音乐最本真的温度,开启“学术为体、舞台为用、服务人民”的艺术哲学之路。
为拓宽艺术疆界,工作后的尤志国毅然自费赴京,师从中国歌剧舞剧院名家王鹏潜心深造。这份“倒贴”工资的执着付出,恰是尤志国对艺术高峰不懈攀登之证。正是这种持续的超越与拓展,他终涵养出中西合璧的独特演唱风格:既能深情演绎《北京颂歌》等民族声乐作品的深厚意蕴,又能精准驾驭西洋美声的技法精髓。凭借这种兼容并蓄的艺术格局,他在张家口诸多重大演出中担任领唱,让张家口的好声音在广阔时空里回荡不息。
乐坛深耕:
重塑师道的精神灯塔
“教育不是注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尤志国常以此言概括其四十载以人文之光照亮学生艺术之路的教学真谛。
心系家乡音乐事业发展的尤志国,毕业后随即回到张家口投身声乐教育,先后执教于张北师范学校、宣化科技师范学院、张家口学院。“慧眼识才、共情育人”“德艺双馨是看得见的日常”等成为其门下学生对尤志国真挚的评价。
尤志国的教学实践,深植于爱的教育。面对禀赋各异的学生,他坚持因材施教,建立潜能发掘档案,众多成才实例印证了他的信念: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特的艺术潜能,有待师者以慧眼与爱心去唤醒、培育。“学生是我最好的作品”——一句肺腑之言,道出其四十载桃李满园的教育硕果,亦是他艺术修为的延伸。他先后培养出签约帕瓦罗蒂歌剧院的青年男高音李艳峰、中央音乐学院表演艺术中心歌唱家苏民川、河北交响乐团男中音演员田小明、“星光大道”月冠军王晓娟等众多音乐人才,尤志国因其教育贡献获得河北省先进青年教师、河北省大学生从教能力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第六届全国青少年艺术教育精品展演系列活动“全国百名优秀园丁奖”等殊荣。
在张家口学院任职期间,尤志国勇担重任,直面从学科到学院的建制挑战,大刀阔斧筹建音乐系。他创新引入社会资源机制,有效破解师资短缺、课程单一的瓶颈,一举突破“有什么老师开什么课”的传统窠臼,构建起涵盖吹、拉、弹、唱的完备音乐学科体系。这种“为学生找老师”的前瞻理念,有力推动了张家口学院音乐专业升格为融合音乐表演与舞蹈的综合性艺术学院。
潜心教书育人之余,尤志国更在学术领域深耕不辍,成果丰硕。他主持省厅级课题10项,出版《高校声乐范唱教材》《高校声乐演唱曲集》等6部教材专著,在《中国音乐》《中国教育报》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屡获全国性奖项。尤志国的学术创见独树一帜:在《论声乐表演中的心理音色机制》中,提出“心理音色机制”理论,深度剖析声乐表现力的内在生成密码;针对非遗保护困境,他于《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首创“活态传承三阶梯”路径——田野抢救、高校课程化、舞台转化,为非遗音乐的现代传承开辟新途。他还积极参与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等诸多高端学术交流,与同行深度切磋。卓越的学术科研能力使其获聘河北大学研究生导师,实现了从舞台表演者到学术研究者的跨越与升华。
故土情深:
塞外音符里的赤子之心
“艺术的根脉,注定深扎在生养它的泥土里。”作为张家口市音乐家协会主席,他始终将个人的艺术理想,淬炼为塞外这片辽远大地上深沉的文化自觉与集体行动。
这位塞外音乐领航者深知学术提升是音乐事业的根基,他倾力将家乡打造成声乐学术高地,一次次邀请顶尖艺术名家北上:中国传媒大学的王芃教授前来讲授流行音乐演唱风格与方法,“德奥艺术歌曲”的馥郁芬芳则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学者方启雄与原中央歌剧院艺术家杨迪联袂播撒。当这些高规格的学术活动在张垣土地上热烈绽放,尤志国看到家乡的艺术生态正悄然焕新:“学术,是滋养一方艺术土壤珍贵的活水。”
尤志国更以明德引领风尚为使命,组织策划了一场场音乐盛事。“音乐小金钟展演”里稚嫩的童声与“乐达杯全民歌手大赛”中苍劲的民谣在大境门下奇妙交织,在这里,五岁孩童与古稀老者同台竞技,音符抹平了年龄的鸿沟。“当音乐不再是殿堂里的奢侈品,而成为广场上的呼吸与心跳,城市才真正获得了灵魂。”尤志国看着这些生动的城市景观,眼中闪烁着满足的光芒。
为了让张家口好声音传得更远,他视人才培养为生命线。五年间,45位新人在他的助推下闪耀省市音乐家协会,15位青年才俊入选省级“燕赵秀林计划”。在尤志国的激励下,这些浸润着家乡情怀的音乐人,创作出《张家口我的向往》等一批饱含张垣风骨的作品。当这首文旅形象歌曲在上海、广州等地的推介会上唱响,尤志国满怀自豪:“我们要让塞外的风,吹进更多人的心里!”
在尤志国的血脉里,“文艺惠民”从不是口号,多年里他带领文艺志愿者奔走在张家口大地上的沟壑山川。2023年4月23日,尤志国音乐工作室在社区落地生根,成为流动的文艺灯塔。在沽源县一个飘雪的村庄,他指导的社区合唱团首次登台,那位年逾七旬的萨克斯手几度哽咽:“尤老师让我知道,这老胳膊老腿,还能为乡亲们‘吹’出点光亮……”至今,他已累计开展各类惠民服务超百场。当“河北省最美文艺志愿者”的荣誉与《中国文艺报》两次专题报道接踵而至,他依旧朴素如初:“脚下的泥土永远比舞台的追光更真实。”
尤志国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密布标记的张家口地图,每一个圆点都是一场惠民演出的足迹。他将对故土的深情,化为脚踏实地的耕耘——引进学术活水浇灌家乡土壤,搭建全民舞台让音符自由生长,更俯身大地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在尤志国的世界里,舞台的边界不在剧院幕布的闭合处,而在塞外每一颗被音乐点亮的心灵间。对他而言,这片土地不仅是出发的原点,更是艺术生命的归宿——音符所至,皆为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