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与《张家口日报》的不解之缘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6月20日

宗元亮

时光的长河奔涌向前,四十余载岁月悄然流逝。回首往昔,那段与《张家口日报》相知相伴的历程,宛如璀璨星辰,在我生命的夜空熠熠生辉。我与《张家口日报》的情缘,早已融入血脉,今生无悔。

在涿鹿中学就读期间,我的语文成绩始终出类拔萃,尤其擅长写作。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1982年高考预选考试,让我与大学校园失之交臂。家境贫寒,连20元的复读费都无力承担,我只好回到家乡涿鹿县黑山寺乡仓上村,投身新农村建设。谁能料到,正是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汗水的土地上,我与《张家口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开启了一段影响我一生的奇妙旅程。

当时正值新农村党团建设的关键时期,凭借在涿鹿中学担任学生会和团委干部的经验,我积极参与村共青团工作。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不仅丰富了村里青年的文化生活,还激发了大家建设家乡的热情。努力终有回报,我们村共青团工作的先进经验先后被《张家口日报》《中国青年》《农村青年》《河北青年》等报刊报道。我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选为黑山寺乡第五届人大代表、村团支部副书记。

正是在这个时期,我有幸与《张家口日报》相遇,结识了胡宗永、郝存库、安国盛三位报社前辈。他们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我在新闻写作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在工作和生产闲暇之余,我始终没有放下学习的脚步。我发挥自己善于写作的特长,向报社老师们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没有电脑的年代,每一篇稿件都需要一字一句手写在方格稿纸上,反复修改后誊清,盖上公章,再寄往报社。为了能更快见报,我常常坐班车把稿件送到报社。看着编辑老师认真审核修改稿件的身影,我深深体会到新闻工作的严谨与责任。这也激励我不断学习,渴望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

1984年3月,我报名参加了《张家口日报》新闻写作函授班。经过系统学习,我的两篇稿件《义务修路,为民造福》和《宗元林义务理发受欢迎》先后于同年11月20日、12月3日见报。这份肯定让我荣获“优秀学员”称号,并被聘为特约通讯员。那一刻,我深深地爱上了《张家口日报》,爱上了新闻报道这份充满魅力的事业。此后,我如饥似渴地钻研新闻写作知识,不断为《张家口日报》投稿。

1985年3月,我的努力得到黑山寺乡党委书记安玉山的赏识,被聘为乡通讯员。这个新身份让我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新闻报道工作中,深入乡村每个角落,捕捉感人瞬间和鲜活故事,积极为《张家口日报》等各级媒体采写稿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将我们乡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展现给更多的人。多年来,我坚持每年在县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台发表百余篇新闻稿件。连续多年被县新闻协会和广播电视局评为优秀通讯员。2008年记者节,涿鹿电视台还为我做了14分钟的专题报道。这些荣誉和认可,是对我工作的最好褒奖,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新闻报道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四十年如一日,《张家口日报》始终是我最亲密的伙伴。从铅字印刷到数字出版,从纸质阅读到移动终端,我见证了这份报纸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也深深感受到它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

如今,虽已年过花甲,我仍保持着为报社供稿的习惯。这份跨越四十载的情谊,早已超越普通的工作关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感谢《张家口日报》给予我的成长平台,让我在新闻写作中找到了人生价值。这份情缘,今生无悔;这份热爱,历久弥新。

(作者:宗元亮,涿鹿县黑山寺乡党政办公室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