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时评】

科技赋农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张家口日报 08版后奥运 2025年05月21日

王棣

“久恩11号”马铃薯品种的推广,是我市马铃薯种植业从“洋种子依赖”到自主创新的有力见证,这场蜕变不仅打破了国外品种的长期垄断,更揭示了区域农业突破瓶颈的关键路径——攥紧自主知识产权“芯片”,方能激活产业全盘。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从过去单独依靠外国进口品种深陷被动,到如今自主研发品种带来的稳定丰产和可观效益,王世一团队在马铃薯种子上的研发突破,正是立足本土需求,针对难点痛点问题“对症施治”的结果。而科技创新的力量不仅仅在于改进提升原始品种,科技赋能产业,推动规模化发展,不断放大聚集效应,延长产业链条,扩展发展空间,马铃薯不仅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更成为张家口的一张响亮名片,在国内相关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种业突围并非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市农科院“冀张薯12号”创全国高产纪录,燕麦领域58个自主品种覆盖80%的国内主产区,“张杂谷”更是走出国门,为更多地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可能……种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背后,是数百名名科研人才与各级科学试验站的协同支撑,通过产学研协作,让实验室成果直接转化为田间效益,构建起“需求定向研发——成果快速转化——市场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科创引领。当科研力量融入产业肌理,一粒种子就能成为开启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金钥匙”。在当前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正在加速凸显。驻守自主创新的根基,增强产业协同的动力,为科创人才、平台和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农业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值得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