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让党的新闻工作薪火相传

——记张家口日报社一对师徒的故事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5月21日

本报记者 赵晓刚

在张家口日报社,张家口晚报总编辑张子文与记者魏民既是同事,又是师徒,他们一起工作了近20年,魏民所积淀的新闻业务技能,离不开张子文的悉心传授与付出,一代代新闻人如此走过。

22级台阶走了近20年

2006年,魏民调到张家口晚报特稿部工作。每篇特稿3300字,且不说从新闻敏感、思想深度、逻辑思维、布局谋篇等方面考虑,仅从字数上就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他的面前。魏民写的第一篇特稿是案件报道,当他完成后,觉得特稿也没想象得那样难。张子文却告诉他,在特稿部好记者一天就能写出一篇案件报道。

特稿采写如同攀爬山巅,最令魏民头疼的是产业类稿件,将材料堆砌不是晚报风格,可将行业用语进行口语化表现,他又没有如此的能力。张子文限定交稿时间,早上三四点钟魏民从床上爬起来,打开台灯在电脑前写稿。

当他把写好的稿件传给部室主任,以为万事大吉了。魏民在5楼采编大厅,张子文办公室在6楼。“魏民,跟我上6楼。”部室主任对他说。可能是稿件不过关,魏民忐忑不安地拿上笔和本,跟着部室主任上了楼。加班加点写稿还要挑毛病,起初魏民有些抵触,可听张子文一分析,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尽管不情愿,还是按张子文的意见改稿。

魏民到特稿部的头几年,让张子文喊到6楼成了家常便饭。从5楼到6楼共22级台阶,正是这拾级而上的台阶,以及张子文在业务上的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让魏民的新闻业务一步步提升。

新闻“赛道”无终点

张子文在新闻团队建设上严格要求。张北举办草原音乐节,魏民和另外2名记者前去采访,大家想开车带上家人。看到此番情景,张子文严肃地说:“你们是记者,采访如同上战场,这样子如何取胜?”魏民觉得张子文有点不近人情,可事实表明他是对的。这种现象以后不再出现,特稿部记者队伍拉得出、打得赢。

2007年1月,张家口晚报刊发消息:我市大学生李嘉身患肾癌欲捐献眼角膜。张子文让魏民挖掘背后故事写一篇特稿,他赶到251医院采访,回来后抓紧写稿,传稿后,张子文又让他上6楼。张子文说稿子写得像白开水,没有写出父子在经历生死时的悲情来,让他多抓细节,多刻画人物内心。双休日,魏民在家打磨稿件,抓住一个细节,李嘉用了40分钟在一式三张的捐献书上写下6字签名,之后又写悲喜交加的求医路、懂事的儿子、最后的诀别等,最后张子文将题目改为“李嘉生命最后23小时的父子悲情”。稿件刊发后,引起读者共鸣。

在近20年里,魏民写的每一篇稿件张子文都从标题上给予升华,让魏民深感在新闻业务跑道上没有终点,只有不停地向前奔跑。

手把手传授新闻业务

魏民获得数个河北新闻奖一等奖,其中有2篇获奖作品是张子文手把手教出来的。

全国人大代表、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参加全国两会,温家宝总理与河北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赵治海就“张杂谷”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后,并将“张杂谷”交到温总理手上。新华社记者抓拍镜头,于次日以图片新闻见报。早晨一上班,张子文让魏民根据图片新闻写篇特稿。魏民马上联系市农科院办公室主任任全军,让他设法找到赵老师在全国两会上的发言材料,考虑赵老师还在开会,魏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联系赵老师,让他复述当时的情景,任全军主任又提供了全市“张杂谷”的发展情况。在新华社刊发图片的第二天,魏民完成稿件《带着谷穗见总理》,做版样时张子文不放心,亲自到车间查看标题、文字、照片等排版情况,该稿获河北新闻奖一等奖。

因魏民一直在特稿部工作,消息写的少,消息对他来说是弱项。2018年,他采写消息《“党史展演大课堂”演活“红色基因”》,张子文觉得题材不错,有可能评奖,于是将魏民和部室主任叫到6楼。问明新闻事实后便在电脑上改稿,他用最简短有力的文字将新闻事实呈现了出来,魏民暗自佩服,张子文多少年新闻业务的积累,才能达到在20多分钟完成一篇河北新闻奖一等奖的改写。

在张家口日报社,像张子文总编辑和记者魏民师傅带徒弟的例子数见不鲜,相沿成习,让党的新闻工作薪火相传、弦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