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才兴业正当时 怀来康养产业跑出“加速度”

张家口日报 05版县域·怀来 2025年05月20日

本报记者 亢春宁 通讯员 高成 杨磊 闫海鹏

青山环抱,碧水相依,怀来县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正全力奏响康养产业发展的时代强音。

在怀来康养产业蓬勃兴起的当下,人才已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从学历人才到技能人才,从服务型人才到创新型人才,每一类人才都是怀来康养产业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笔。那么,怀来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来驱动康养产业发展呢?

“学历教育夯基础、短期培训补缺口、企业转型强实践、政策护航促发展”——怀来通过构建多维人才培养体系,让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为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学历筑基 培育康养专业“生力军”

“能和大家一起挽救生命,这种幸福感无可替代。”5月14日,在怀来技师学院护理实训室里,2022级护理专业学生杜佳晔回忆起去年的救人经历,眼中满是自豪。

2024年7月5日清晨,杜佳晔在上学途中发现一名中年男子晕倒,呼吸微弱。凭借课堂所学急救知识,他与热心路人配合,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并及时呼叫120,成功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关键时刻敢冲上去,全靠老师教的专业技能给我底气。”

杜佳晔的经历,正是怀来技师学院康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生动缩影。为响应怀来县康养产业发展需求,学院于2022年开设康养护理专业,系统构建起“理论+实训+实践”的教学体系。目前已建成老年护理、内科护理、急救护理等6个仿真实训室,模拟真实康养场景,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专业技能。目前该专业在校生规模已达400人。

“2024年计划招收3个班共150人,却吸引了300多名学生报名,录取比例2:1。”学院教学副校长卢清泉介绍,随着怀来康养产业快速发展,康养护理专业成为报考热门,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将其纳入职业规划。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正积极对接省内开设康养护理专业的高校,在强化实训教学的同时,畅通中职学生升学通道,帮助他们获取更高学历,掌握更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怀来县全力打造康养产业新高地的进程中,怀来技师学院通过学历教育为康养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这些经过系统培养、对口升学的专业人才,希望未来能反哺家乡,为县域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成为推动怀来康养事业迈向新台阶的中坚力量。”怀来技师学院校长吕石磊满怀期待地说。

短期赋能 打造技能提升“快车道”

与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培育不同,怀来技师学院开展的康养人才短期培训展现出“立竿见影”的独特优势。2024年6月13日,随着职业技能提升养老护理专业培训开班,环官厅湖九个乡镇的康养技能人才培养按下“快进键”,仅3个月时间便交出亮眼答卷。

“面向18至60岁农村剩余劳动力,458人踊跃报名,最终开设10个班次,培训310人。”学院培训处主任刘世明展示的数据印证了培训的火爆程度。采用“线上自学+线下集训”的双轨模式,100课时、6天半的紧凑课程,让学员迅速掌握康养技能。最终172人顺利考取全国联网可查的养老护理员初级证书,持证率超半数,为就业市场输送了一批“上岗即胜任”的专业力量。

“免费学技能,就业有出路,留在家里还能照顾老人!”谈及参训初衷,学员们道出共同心声。结业学员凭借专业资质,快速被京津冀地区的养老院、医疗护理机构吸纳,部分人薪资较培训前实现翻倍增长。这种“家门口培训、跨区域就业”的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赛道,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依托官厅湖生态资源优势,怀来技师学院构建起“政校企”协同育人体系。通过整合政府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用人需求精准融入课程设计,形成“实践教学+短期培训”的联培联育模式。从理论知识到实操技能的系统训练,让学员快速熟悉康养行业岗位职责与服务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今年还将持续扩大培训规模,让更多人通过技能培训端稳‘新饭碗’。”刘世明透露,后续培训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定向输送机制,为怀来康养产业发展打造源源不断的“人才蓄水池”,推动县域经济与民生福祉实现双赢。

企业转型 激活人才培养“新引擎”

“这是五色毛巾,灰色擦厨房、棕色擦客厅、绿色擦卧室、紫色擦卫生间、蓝色清洁公共区域,分区使用杜绝交叉感染。”5月14日,在怀来县众援服务的培训教室里,负责人董静手持工具包向记者展示专业保洁装备。除五色毛巾外,工具包内还整齐摆放着消毒喷雾、防滑塑胶手套、玻璃涂水器等近10件标准化工具。

深耕家政服务领域20余年的众援家政,目前承担着政府补贴培训与市场化培训双重任务。公司立足市场需求,创新构建“培训+就业”闭环体系,建立起一支以50岁左右家政服务员为主的家政队伍。凭借规范化管理制度,“众援家政人”成功获评市级劳务品牌,成为怀来家政服务行业标杆。

随着怀来县全力布局康养产业,像众援家政这样的企业正主动向康养人才培养转型。面对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需求,众援家政全面升级培训体系。除传统家政技能外,新增心肺复苏、外伤急救、助餐助浴等康养专业课程,同步更新智能护理设备操作教学。

“县里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我们紧跟步伐重点培育养老护理员、病患陪护等专业人才。”董静介绍,公司与鸿翔·健康城等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定制课程,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的精准输送。

依托怀来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怀来县人社部门搭建的对接平台,与北京市延庆区、昌平区建立常态化供需合作机制,以此为平台,众援家政积极打通京怀就业通道,已有多名学员赴京从事康养服务工作。“北京市场的外溢需求为我们带来机遇,学员转变就业观念后,职业发展空间也显著拓宽了。”董静说。

作为怀来县政协委员,董静对康养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协同。”她建议,未来可通过搭建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互联互通的康养服务综合平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康养服务网络,让每一位康养人才都能在适配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

直面挑战 共绘人才发展“新蓝图”

人才与产业的深度交融,是怀来县突破发展瓶颈、驱动康养产业升级、激活县域经济活力的核心密码。随着鸿翔·健康城、天保京北健康城等重点项目拔地而起,怀来正加速成为承接北京养老需求的“后花园”。

数据勾勒出怀来康养产业的发展轮廓:全县6万余名老年人口催生庞大服务需求,3000多名从业人员支撑起产业骨架;以怀来技师学院为引领的8家培训机构,2024年吸引2200余人报名参训,1280人成功持证,就业率达60%。

蓬勃发展的产业背后,护理师、护理员等专业人才缺口不断扩大,一场关于人才供给的“攻坚战”已然打响。

“年轻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年长从业者技能跟不上,供需错位严重。”怀来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建来一语道破关键。他表示,本地学历教育尚处起步阶段,中职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对高职资质护理人员的迫切需求;现有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超50岁,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即便坐拥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赴京就业人员仍需直面通勤、住宿等现实难题。

面对困局,怀来县打出“组合拳”破题突围。通过精心培育“京西北康养师”劳务品牌,93%的劳务人员接受系统化培训,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医疗健康方面,把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落户怀来契机,不间断组织护师、护士、劳务康养护理人员到北大人民医院进修学习,接受线上线下专业规范培训;建成17个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8个村级养老互助服务点,打造覆盖全域的康养服务网络,为康养人才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与稳定的就业载体;政府层面,深化与北京人社部门及企业的合作,搭建平台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步推进京津冀康养实训基地建设,将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从人才培育到政策护航,怀来正以全方位布局,书写康养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这场以人才为笔、政策为墨的产业变革,正为怀来绘就一幅产才共荣的壮美画卷,让怀来向着“京西北康养第一县”的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