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我市今年将完成仁用杏提质增效10万亩
本报讯(记者 赵彩芬 通讯员 刘士博)今年以来,我市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围绕“林权活起来、资源用起来、农民富起来”目标,创新推出《张家口市仁用杏产业发展工作方案》,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标准引领、品牌增值”四大路径,推动280万亩仁用杏资源从“沉睡资产”向“富民产业”转变,今年将完成仁用杏提质增效10万亩。
建“确权赋能+科技支撑”双轮驱动机制。作为全国仁用杏主产区和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市,长期面临“资源大、经济弱”的困境,对此,我市将林权改革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新建抗寒防冻示范基地2个,研究推广抗寒防冻技术,优化仁用杏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示范,在仁用杏主产区推广优良抗冻品种,提升仁用杏抗冻能力。同时,指导企业加大对仁用杏产品的科技研发,满足市场对多样化、健康食品的需求,提高仁用杏的产品附加值,促进仁用杏产业的健康发展。
打造“财政支持+金融保险”立体支持体系。针对林业投入周期长、风险高的痛点,我市以林改政策为依托,充分利用财政衔接资金支持仁用杏项目,储备仁用杏项目10个。发挥金融机构信贷作用,提供纯信用免担保的信贷资金支持,今年已累计支持仁用杏企业19家,投放贷款2954万元。在涿鹿县开展杏花冻灾气象保险服务试点工作,成立了联合共保体,制定了《杏低温冻灾气象指数保险条款》,构建起覆盖生产端的风险保障机制,让农民敢投入、有底气。
成立商会健全标准体系。我市成立全省首个市级杏产业商会,吸纳50家企业入会。制定了《仁用杏“优一”防寒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规范仁用杏产业发展。依托林果产品质监站,建立从林地管理、采摘贮藏到市场流通的全链条追溯体系,每年开展大批次质量抽检,对违规使用农药、掺杂使假等行为主体进行重点监测,推动主产区实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联动体系。深挖“中国杏扁之乡”“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品牌价值,将林权改革与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地域品牌潜力,打造具有张家口特色的仁用杏品牌,组织仁用杏企业参加了“网上年货节”“双品购物节”等系列销售活动,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到2030年,预计全市仁用杏产量达6万吨、产值超20亿元,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山区群众的“幸福靠山”。